纸质文献修复成果展成都开幕 专家吁社会力量支持 

21.11.2013  07:05
内容摘要: 11月20日,“巧手慧心——纸质文献修复成果展”在四川成都开幕,一本本历经岁月洗礼的残损古籍经过修复师们缝补伤痕,重获新生。

  中新网成都11月20日电 (付敬懿)11月20日,“巧手慧心——纸质文献修复成果展”在四川成都开幕,一本本历经岁月洗礼的残损古籍经过修复师们缝补伤痕,重获新生。在展览现场,古籍保护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古籍数量较大,修复人员缺失,古籍保护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支持。

  在中华文明史中,流传着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存各级公共收藏单位的古籍数量在2700万册以上,且尚有大量未普查的民间私人收藏。

  唯一存世的宋刻古籍善本《横浦先生文集》、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文大藏经《龙藏经》,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内,酸化、虫蛀、水渍、霉变、絮化,一本本老旧的古籍触目惊心,而边上却摆放着已修复的崭新古籍。

  “国内古籍修复人员太少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图书馆研究院院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李致忠说,07年国家开始实施古籍保护计划,当时古籍修复人员不足百人,想要修复全国古籍至少需要300年。

  六年来,中央投入资金1.47亿元,引导地方资金1亿元,用于古籍保护,建立完善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共举办古籍鉴定、古籍修复、碑拓整理、名族语言等各类培训班,培养专业古籍保护人员6000多人。

  “虽然古籍保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人手依旧不足。”李致忠表示,目前,公共收藏单位的古籍修复师尚且不能满足自己单位的古籍修复,更多的民间私人收藏的珍贵古籍难以得到保护。

  “古籍修复是个很枯燥、繁琐的工作。”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修复师潘艳表示,工作五年多,她已经喜欢上这份枯燥的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静下心来,投身到文献修复工作中来。目前,整个修复中心也只有22个古籍文献修复师。

  据了解,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古籍文献修复专业机构,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修复古籍文献6000余册(件)。

  “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发展很不容易,很有代表性。”李致忠说,保护古籍,传承历史是社会的责任,在官方的修复机构不足时,更需要这样的社会力量来支持,希望有更多社会团体和有志之士关注、参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现在国家正加大对古籍保护的力度。”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助理、古籍文献专家王红蕾说,国家将推进古籍修复中心和古籍保护的人才建设,推动海外中华古籍合作保护项目,探寻海外中华古籍存藏机构的合作模式,推进古籍整理保护与研究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