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专家纵论军民融合:军民融合 需要过三关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看起来很美,现实中却有障碍,如动力匮乏、知识产权和技术保密。这三道障碍如何破解?10月16日,第二届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美国、以色列和乌克兰三国的专家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动力关
逼出来的动力
军民融合,路径之一是军工企业参与民品的生产。问题是,绝大部分军工企业衣食无忧,军转民的动力匮乏,怎么办?“动力是逼出来的。”乌克兰科学院院士郭瑞·弗拉基米尔回忆,乌克兰的国有军工企业以前也是没有转的积极性,前苏联解体后,订单一下子减少很多,军工企业只能转向民品生产,以求生存。在他看来,尽管中国目前没有这样的危机,但原理是可以借鉴的,就是要给国有军工企业施加压力,通过改制、断奶,“逼迫”他们参与市场竞争。
知识产权关
需在合同上有明确约定
知识产权问题是制约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另一大障碍。
美国也有这样的问题,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甘斯勒透露,最近一些年,每年都会出现国防部和企业之间的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国防部认为,我采购了你的产品,间接地支付了研发成本,理所应当该拥有知识产权;但企业则认为,单个产品并不能完全包括研发成本,所以拒绝转交知识产权。很多官司因此旷日持久。
“唯一的办法,是在采购合同上就做出明确约定。”甘斯勒认为。他还建议,军方和私营企业之间应该有分工,前者更多负责高风险的基础研发,后者主要从事商业开发。
保密关
技术保密靠法律法规
军民融合,如何防止技术机密泄露?
甘斯勒透露,美国的做法是政府会给军工企业一定的保密等级评定,这意味着企业在安检、人员、建筑物、企业内部结构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达到严格的保密要求,才能参与竞争军方的订单。如果有一点闪失,军方就会取消订单。
建立严格的保密法,是以色列的做法。以色列军事计算机专家塞缪尔·伊兹库维齐透露,以色列有严格的法律保障,企业泄密的案例很少,泄密的常常是政客,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