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农民夜校”引领文明新风

14.03.2017  03:03

 

今年,纳溪区创新“农民夜校”开办模式,设置“席间课堂”“掌上课堂”“能人课堂”“林间课堂”和“归乡课堂”,着力提升农村群众劳动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职业农民,强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目前,纳溪区已建成“农民夜校”173所,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开课率达100%,已培训新型农民18489人次,帮助推荐创业、就业200余人次。

  “席间课堂”引领文明新风。纳溪区护国镇德红村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10月2日,夜幕降临,微风吹过。该村村民刘明均80寿庆,生日头天傍晚,“农民夜校”把课堂搬到了“坝坝宴”席上。“农田管理、季节把握、农资选购等科教影片上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的。”王开军、王开富、陈大兴等8个村民围座在一桌,一边品尝酒“单碗儿”一边观看实用技术培训电影,“这种形式好,又让咋农民长了见识了!

  据纳溪区组织部干部王甘君介绍,为拓展和延伸“农民夜校”教育服务功能,结合农村婚丧嫁娶习俗,“农民夜校”管理员主动把投影仪搬到村民家门口,为村民免费放映,村民还可根据需求点播红色电影、农技知识、文明新风等内容,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

  “自‘农民夜校’创办以来,我明显感觉到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村头巷尾的卫生干净了,群众参与乡村自理的积极性高了……”护国镇德红村村支部书记刘江如是说。目前,纳溪区在178个行政村开办了接地气的“席间课堂”,“坝坝宴”上学知识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掌上课堂”搭建共享平台。为了让“农民夜校”覆盖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纳溪区各村“农民夜校”,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搭建起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掌上课堂”,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网络云盘教材库等方式,共享学习课件、实时直播教学内容、在线互动讨论,把虚拟的信息平台做成实实在在的服务平台,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张少明是大渡口镇民强村村民,家门口是“花田酒地”景区,以前由于经营不善,小餐馆生意一直不太景气。“农民夜校”一开班,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学了2次就让他增强了信心,把以前的小饭馆改造成了特色农家乐,如今生意十分火爆。

  “农家乐该怎样装修?”“怎样才能吸引客人?”“有哪些事项需要特别注意?”“农民夜校”课堂上“学员们”常与“夜校”老师展开讨论,得到满意答复后才算完。“掌上课堂+讲解的方式,知识看得明白、讲得清顺,我们很满意”通过“掌上课堂”学了知识的张少明笑咪咪告诉笔者。

  据了解,大渡口镇民强村依托“花田酒地”、中国酒镇酒庄等景区,以“农民夜校”为平台,组建烹饪技巧讲师组,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每月定时为周边村民开课,传授烹饪技巧和开办农家乐的经验。在能人示范带动下,大渡口镇新开办农家乐18家,解决200余人当地就业和脱贫。

  “林间课堂”提升产业优势。“枇杷套袋时期,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下旬进行,具体根据果实大小、品种等而定……”2月10日,天仙镇银罗村枇杷林种植基地,“农民夜校”把枇杷种植能手杨香俊银请到枇杷林间,为村民们传授技术,接地气的课堂很受农民欢迎。“把‘土专家’‘田秀才’、身边致富带头人员请来现场讲课,不定期地开展科技培训、信息沟通、产业发展等活动,村民‘点菜’,‘农民夜校’按需‘配餐’,咋农民喜欢!”天仙镇银罗村村民李模先说。

  据纳溪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正良介绍,结合纳溪茶、竹、酒、果等产业发展实际,纳溪区“农民夜校”改变过去“注入式”教学法,量身定制授课,以农民为中心,以林间为课堂,按照“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目标,指导特色种植养殖业,推进产业扶贫。

  同时,该区根据产业需求请来国内专家现场演示操作和手把手地指导,已开办茶叶管理、林下种植、护国柚管理等特色课堂30余期,1500余名群众受益。

  春节期间,纳溪区利用大批外出农民工返乡过年的契机,“农民夜校”联合周边企业开办了“归乡课堂”,针对本地用工需求为返乡村民制定套餐式课程。在完成相应的技能培训课程后,村民可直接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实现了夜校服务精准化。目前,东升街道大林村让60余名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就业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