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党建引领出实招 干群合力“摘穷帽”

13.12.2016  16:33

 

泸州市纳溪区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把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脱贫作为重中之重,立足“一村一策”“一户一计”,打响脱贫攻坚“大会战”,全力确保3257名困难群众全面脱贫摘帽。

党建引领出实招,找准精准帮扶着力点。一是配优班子,激发内生动力。为充实村班子力量,选派26名第一书记和12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从专合社、致富能手等中选拨72名村党支部书记,培养317名贫困村后备干部,为建设坚强有力的贫困村带头人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固本培元,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加大基层保障力度,抓好18个软弱涣散村整顿转化,将村办公经费提高到每年10.6万元,村干部报酬提高到每年平均1.86万元,投入103万元解决了贫困村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完成公路硬化50余公里。三是建强队伍,充实帮扶力量。全区19名区领导、80个帮扶部门、2个督查组成立了10个帮扶工作组,落实第一书记、农技员、具体责任人等驻村干部218人,实现了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形成了“家家有帮扶、事事有人干、周周有督查”的良好氛围。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扶真贫、真扶贫。以院坝会、“农家夜话”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理清政策“脉络”;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扎实开展党员“三带工程”,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78名;鼓励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目前已结成5163对帮扶对子。

特色产业添活力,打开增收致富突破口。一是“农旅结合”,提升“造血功能”。依托天仙硐、云溪温泉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帮助困难群众在旅游景区开办农家乐、开设农家宾馆、销售土特产、出售纪念品等。今年已实现旅游收入达4.95亿元,带动地区农副产品及纪念品销售等收入超过1亿元,从事乡村旅游的贫困户因旅游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二是“品牌引领”,拓宽增收渠道。充分挖掘“中国特早茶之乡”“中国特色竹乡”的品牌效应,让企业、专合社、农户拧成一股绳,动员困难群众通过入股公司、土地分红、返聘务工、林下种养殖等形式增加收入。全区仅茶叶一项就实现茶叶综合产值达25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年增收2600元。三是“智慧兴业”,助力脱贫奔康。以智慧三江、九色田元、香海桂花公园等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发展纳溪“智慧农业”,丰富高端农产品市场,农民通过在园区种植果蔬、花卉等见效快的特色农业,短期内实现增收致富。

集体公司搭平台,按下富民强村加速器。一是统一成立公司,实行“政经分开”。通过“统一注册股东、统一出资比例、统一组织架构、统一运行模式”的方式,全区201个村(社区)全部注册成立了集体公司,有力解决了无龙头企业带领发展产业等问题。二是突破瓶颈,拓展发展路径。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土地流转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入股国资公司等9种形式,让荒山变“金山”、农民变“股民”,同时与泸州生态农业商会、汇通百货等建立稳定产销合作关系,帮助群众售卖林下鸡、竹荪等原生态产品,增加困难群众及村集体收入,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三是强化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为确保集体公司安全度过“成长期”,区财政为每个村划拨2万元启动资金,并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发展成效显著的贫困村;新村建设、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资金重点向集体公司倾斜,组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与集体公司开展结对帮扶。预计经过3年发展,每个贫困村净收益将达到10万元以上。

就业扶持解难题,打好为民服务主动仗。一是扶持政策送上门。区、镇、村三级联动,实行分片落实,服务上门、责任到人的方式,针对贫困劳动者就业状况、就业意向以及培训愿望等,将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送到贫困家庭劳动者面前。二是培训服务送上门。围绕市场需求和脱贫需要,进村入户开展农村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或1-2项职业技能。三是招工岗位送上门。根据摸底情况,建立企业岗位需求动态数据库,为企业和贫困户“牵红线”。今年6月以来,已举办针对贫困家庭劳动者的专场招聘3次,组织到场企业88家,将1700余个岗位信息送到广大贫困劳动者家门口,吸引1600余人进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350余人。四是岗位安置送上门。开发789个劳动保障协理、保洁、保安、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贫困家庭劳动者647人,占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劳动者的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