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纳溪:“三务下乡” 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20.05.2014  14:17

   四川在线消息(周天红 记者 丁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泸州市纳溪区针对征地拆迁、重点项目实施、农村社会管理、党务公开等遗留问题群众反映突出,以开展党务、政务、警务“三务下乡”活动为抓手,开通“和谐号便民直通车”,整合资源,打捆服务,下移工作平台,把办公场所直接搬到田间地头和农家院坝,面对面解决问题,心贴心做好服务,点对点化解矛盾纠纷,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整合资源,“打捆式”服务

  纳溪区成立了由组织、纪检、政法、民政、群工、司法等15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整合党务、政务、警务等多方力量,直接深入到基层一线开展联合服务,定期深入到农家院坝现场解决问题,提供法律咨询、政策讲解、证件办理等方面的服务事项。

  全区14个镇、街道和190多个村社区都成立工作组,抽调精干人员,建立流动“三务下乡”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 “三务下乡”流动服务工作。镇、街道根据所属村和社区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划分服务区,在每个服务区设立1—2个流动服务工作站,构建直接到户的流动服务网络。

  全区投入了500多万元专项资金,新购置或配备流动服务专用车辆,配好笔记本电脑、打印机、视频照相系统、救生器材、急救医疗箱、宣传图册等设施设备,为流动服务车辆、服务站、工作人员制作统一标识,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制度,保证流动服务工作常态化。

   公开承诺,“一站式”服务

  纳溪区利用媒体、公示牌、连心卡等形式,组织参与“三务下乡”的人员开展公开承诺服务,将服务内容、工作流程、投诉电话等向社会公开,作出服务承诺。组织党务、政务、警务等部门开展“一体化”联系,“一站式”服务,打破了职能条块分割和分散办公格局。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全程代办制、限时办结制、及时反馈制等工作制度,凡第一个接待办事群众的工作人员,必须热情服务,负责解答或办理,并跟踪督办,实行办理事项从开始直至办结全程负责制。代办事项,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答复,对来人来电来函反映情况、投诉和提出的相关建议,及时处理并反馈结果。

  同时,执行AB岗工作制,保证时间到位、人员到位。定期组织“三务下乡”人员到基层一线开展意见收集、民情接访、入户走访等活动,形成镇、村、社民情多层次信息收集网络,畅通民意渠道,确保开展“三务活动”的针对必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标准化”服务

  纳溪区统一制定“三务下乡”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强化管理,定期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着力提升服务水平。要求接待办事群众做到“五个一”和“六不准”,开展“标准化”服务。设立投诉信箱和电话,对工作人员、服务站的办事数量、效率、群众满意度等进行跟踪监督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大力宣传表彰;对服务态度差、群众不满意的,立即通报批评、问责或调整更换等处置。每个镇、街道还以开通“三务下乡和谐直通车”为工作平台,把进村入户的时间、服务、流程进一步规范和固定。

  目前,全区在开展“三务下乡”活动中已为党员、群众办理各类事件2万余件,发现并处置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150余起,及时打击违法行为100余起,解决遗留问题300多件,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10000多人次,放映专题教育影片200多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0多份,收集民情民意200多条,回复率100%,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