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纪录片《我从汉朝来》热播 1/3故事来自四川
铸剑兄弟在拍摄中。
成都铸剑兄弟再受关注,华西都市报曾专门报道
国庆大假期间,你有没有被一部纪录片刷屏?原创纪录片《我从汉朝来》,以汉画像石为线索,追踪现代生活中的“汉”文化基因。无论是琴台路、合江亭等多个地名,还是汉代说唱俑、宴饮百戏图画像砖等文物,或者是主人公随口冒出的“耳朵”“安逸”等方言,片中浓郁的川味,触动四川观众的乡情。特别是第二集《汉子的荣耀》中,成都铸剑兄弟的故事,华西都市报早在2014年就曾关注报道。
《我从汉朝来》这部好评如潮的六集纪录片,出自川籍女导演徐欢之手。三年前,她率领摄制组从四川出发,这部纪录片三分之一的故事均来自四川。徐欢说:“因为我熟悉四川,这里的汉风遗迹最贴近生活。”
成都萌叔古法“铸剑”
2014年3月16日,华西都市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古法铸古剑,还原过去最真实的存在》的报道,讲述了成都铸剑兄弟龚剑、李永开斥资百万,致力于用最传统的方法复原古刀剑的故事。在纪录片的第二集《汉子的荣耀》中,兄弟二人粉墨登场,在汉画像石《季札挂剑》故事的感召下,用古代匠人传统的制作工艺,铸造了一把神形兼备的汉剑。
龚剑从小喜欢舞弄刀剑,10岁就用小铁片磨刀。2009年,他和李永开在送仙桥一见如故,聊兵器聊了三四天。后来,二人在成都闹市建造了一家工坊,用最传统的方法来复制中国古刀剑。在龚剑眼中,刀剑是文明的刻印,每一件兵器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工艺美学,以及古人的情怀与气质。得知央视纪录片频道想拍摄他们的铸剑故事,他欣然同意:“中国当下正缺少人文关怀的东西,借这个平台记录、传播,也是我们的使命。”
龚剑回忆了2013年8月拍摄纪录片的情景:“两个胡子拉碴的中年胖子正在工坊里铸剑,徐导一看,颇有些古人的味道呢。”当时成都正值酷暑,工坊里烧炉子,室温超过60℃。晚上淬火的时候上,炉子温度高达千度,火光呈青紫色,刀刃烧到像夕阳一样通透,等烧到合适的温度再进入淬火。淬火的镜头反复拍了很多遍都不尽如人意,龚剑仰望星空的一瞬间就在想,“拜托啊,今天要成功”。那时,他突然领悟到汉人铸剑为什么会把吉语、星宿文錾刻在上面,就是最朴实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博物馆汉砖“扯眼球”
三年间,摄制组寻访百余处历史遗迹,用影像复原了画像石记述的历史事件,宴饮、劳作、家庭生活等各类场景和人物形象,甚至再现了先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其中就包括四川省内的几家博物馆和琳琅满目的汉代遗存。
在已经播出的前五集中,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乐山博物馆等四川省内的博物馆陆续出镜,馆藏的天府殷实图、宴饮百戏图、弋射收割图、舞乐等汉代画像砖,将两千多年前的故事串珠成线,帮助观众想象两千多年前的歌舞升平。朱成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雕刻艺术家朱成在府河边建造一座干阑式建筑,用于存放从汉代到明清出土的石棺及陪葬品。在第三集《活得像神仙》中,朱成收藏的汉代陶俑,无论是舞乐俑还是说唱俑,面部表情都很从容,汉代自由浪漫的神仙世界赫然在目。
有趣的是,片中多次出现的汉砖拓片制作工艺,已成为四川博物院一个互动体验项目。纪录片热播期间,川博的汉砖拓印活动热闹非凡,不少市民带着小朋友参观了馆藏的汉砖文物,然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汉砖拓片。按平宣纸,喷水浸湿,拓包蘸墨,均匀拍打。市民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了解东汉画像砖背后丰富的汉文化。(记者 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