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打老虎”提速:16小时通报3名高官被查
中纪委“打老虎”提速 16小时 通报3名厅局级以上官员被查
早报记者 陈良飞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纪委“打老虎”提速。
昨天上午10时55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宣布,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据新华网报道,中央组织部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现正在按程序办理。
11月27日17时55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湖北省副省长郭有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当天19时12分通报,江苏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蒋国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
在16小时之内,中央纪委监察部通过官方网站通报了3名厅局级以上官员被调查的消息,彰显了中央反腐的力度和决心。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昨晚发表评论称:“一边是意气风发身居高位,一边是肆无忌惮腐败堕落,从陈柏槐到郭有明再到许杰,近期几位副部级官员相继落马,令人嗟叹也发人深省。飞得越高,跌得越惨,这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权力规律?腐败易发多发,又暴露出怎样的制度漏洞?打掉‘老虎’,表明反腐决心;约束权力,才有清正清廉!”
除此之外,就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接受调查一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昨天证实,蔡荣生确实正在接受调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有关他的进一步消息,会通过新闻渠道进行发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认为,这么多的“老虎”相继落马,正是中央纪委加大查处力度的体现,也是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今年年初提出的“当前以治标为主”的反腐新思路的具体体现。
记者注意到,8月27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也就是说,能否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是决定我们未来能否取得反腐败成功的关键。把这个关键因素设置为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正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任建明说。
第13只“老虎”落马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省部级官员落马人数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份的数字。
昨天上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根据媒体相关报道,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第三名落马的副省级官员,另外两名分别是湖北省副省长郭有明和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
资料显示,现年58岁的许杰是国家信访局排名第一的副局长,曾长期在信访系统工作,其1989年任中办国办信访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2年1月至1993年6月挂职任山东省昌邑县副县长。2000年9月任国家信访局办公室主任。2005年6月任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国家信访局网站有关许杰的消息,最近的是2013年4月20日。消息显示,4月19日下午,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到来访接待司看望来访接待司和国信宾馆的干部职工。20日上午,舒晓琴到北京市马家楼接济服务中心调研,许杰陪同调研。
据媒体统计,中共十八大后,已有13名副省级以上官员落马。这13人分别为李春城、刘铁男、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王永春、蒋洁敏、季建业、廖少华、陈柏槐、郭有明、许杰。
在2003年至2012年,共有80多名省部级官员落马,年均落马数字为8人左右,最多的一年为12人。
以工作单位来区分,在过去十年落马的省部级官员中,70%的落马官员在地方省份工作,30%的落马官员来自中央部委、央企等单位。
今年已经落马的13名省部级官员也完全符合这一比例。刘铁男、王永春、蒋洁敏、许杰等4人在中央部委或央企工作,占落马省部级官员的30%,其他9人来自地方省份,占70%。
中纪委表示,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机关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坚决纠正“四风”,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腐败行为,保持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任建明认为,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仍然要以治标为主,总结过去多次反腐“半途而废”的教训,不给腐败者任何的侥幸心理。
任更认为,目前的火候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31个省份的纪检监察机构也应该响应中央的号召,加大腐败官员的查处力度。”任建明说,“切忌查处了一部分案件之后就认为达到目的。”
第一轮巡视显威力
今年5月份开始的中央第一轮巡视工作威力开始显现。
在11月5日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线访谈中,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张军首次证实,10月28日中央纪委立案调查的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严重违法违纪案,就是巡视中发现的案件。
今年5月至7月,由中央第六巡视组组长、辽宁省委原书记张文岳领衔的中央第六巡视组进驻贵州。9月25日,在向贵州反馈巡视情况时,张文岳称,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少数领导干部搞权钱交易;有些案件的处理上存在查处不及时、处理偏轻等问题;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土地出让等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
一个月之后,廖少华应声落马。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廖少华,在这些落马的“老虎”中,遭查处的陈柏槐、郭有明、蔡荣生等人均来自第一轮中央巡视组进驻单位。
其中,陈柏槐、郭有明来自湖北省,在第一轮巡视工作中,该省份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率领的中央第二巡视组负责巡视。
在反馈中,杜德印称,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一些基层单位和农村干部的腐败问题呈上升趋势。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作风建设方面,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片面的政绩观,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很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中国人民大学则是今年第一、二轮巡视单位中唯一的教育部部属大学,蔡荣生外逃前任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
今年9月29日,中央第十巡视组组长陈际瓦向中国人民大学反馈称,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惩防体系建设特别是财务管理、领导干部薪酬管理、自主招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在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一段时间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不够到位,干部任用和管理不尽规范。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干部职工在中央巡视组巡视期间反映了学校存在行政化色彩较浓、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传统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存在弱化倾向等问题。
在11月5日的访谈中,张军明确,中央纪委要求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办理巡视移交的问题和线索,并应当在确定的期限内向中央巡视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他们的办理情况和结果。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办理首轮巡视移交的问题和线索,首轮巡视6-8月份结束了,9、10月都在抓紧进行这些工作。”张军透露,“我们还要在2014年元旦前汇总首轮巡视反馈以后整改的情况,成果运用的情况,要向中央报告。”
在任建明看来,尽管目前中央纪委并未确认这些官员的落马缘于中央巡视组在巡视过程中收集到的线索,但肯定存在联系。
“今年以来,可以看到中央加强了巡视工作,广大干部群众也更加相信中央巡视组,因而会更加积极地向巡视组提供线索和举报材料。”任建明说。
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化
除了查处信息的及时披露,中央纪委的“开放日”活动日益频繁,也显示中国在反腐机构及办案信息的披露上更加透明化。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11月26日,中央纪委举办开放日活动,由中联部邀请来自欧盟国家的17名资深媒体人士到中央纪委机关考察。
在当天的活动中,由这17位资深媒体人士组成的“笔尖下的中国”欧洲考察团分别参观了中央纪委新闻发布厅、机关部分办公区,观看了廉政公益广告,听取了中央纪委概况、廉政教育情况、信访举报工作流程和查办案件工作流程的介绍,考察团与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崔少鹏及中央纪委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双方还就怎样监督权力行使、如何处理信访举报等问题进行交流。这些记者中有多位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他们纷纷就感兴趣的中国反腐败话题进行提问,中央纪委相关负责人有针对性地作了回答。
事实上,半年前的5月24日,中央纪委刚刚举办过一次“开放日”活动。当天,来自亚、非、欧、美14个国家的14名政要、智库学者和资深媒体人士到中央纪委机关考察,“实地走访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了解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情况”。
也正是在5月24日的“开放日”活动中,中央纪委借着向来访外宾介绍的机会首次对外透露,中央纪委目前有10个查办案件室(纪检监察室),其中,1-4查办案件室主要查办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腐败案件,第5-10查办案件室主要查办31个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的腐败案件。
这也显示其时中央纪委的内设机构改革已告结束。
在这次改革中,中央纪委将纪检监察室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了10个,新增的第9、第10纪检监察室分担西北、东北两个区域的案件查处等工作,原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室、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室合并为党风政风监督室,执法监察室和绩效管理监察室也合二为一,成立新的执法和效能监督室。
不过,相对于开始调查时的信息公开,纪检部门在调查过程中的信息公开仍有欠缺。在《中国新闻周刊》搜集的88个案例中,在纪委的调查阶段,通常是只在开始调查时公开一次,此后再无消息。
《中国新闻周刊》建议,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纪检机关应该改变过去关门办案的观念,建立一种阶段性公开的机制——在案件调查的各个节骨眼上,比如带走、立案、移交司法等环节,除非确需保密,应尽量给民众一个交代。
据新华社电 再过几天,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就满一年了。“中共反腐不做表面文章”“大力反腐,让基层和百姓看到了希望”——中外学者和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十八大之后中国反腐倡廉力度大、效率高,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经济快速发展、财富不断增加,领导干部使用权力有了更大空间,一些人的贪欲也因此膨胀,滥用公权中饱私囊的腐败大案明显增多,散发出的糜烂臭气腐蚀党的肌体、消磨民心士气,阻碍经济发展、损害社会和谐。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向世界宣示了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决心。“苍蝇老虎一起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做斗争”,铮铮誓言很快变成令人振奋的反腐举措。
一系列大要案的查处,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央严惩腐败的坚强决心。曾经身居高位的薄熙来、刘志军、李春城、刘铁男、倪发科等被依法查处、追究,上万名违反八项规定的人员被查处,都充分证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郑重承诺:“不管涉及到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从思想上找源头、从言行上抓作风、从制度上堵漏洞,反腐败标本兼治正在加速。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从主要节假日禁止用公款送礼、严管公款消费到强化党的纪律检查体系建设,反腐制度建设不仅框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在不断细化、深化,让公职人员明白要求何在、无可推诿,让公众明白红线何在、如何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正在快速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掷地有声的论断及关于制度建设的一系列决策表明,反腐败绝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十八大一年来的反腐败实践让人们清晰看到,我们党有决心、有能力管好干部队伍,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带领中国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前进。
加强反腐体制机制创新编织能关住权力的笼子
综合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些廉政研究专家近日表示,要从根本上推进反腐败,必须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编织起强有力的能真正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
用制度约束权力,首先要划清权力的边界。因此,《决定》明确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这一方面告诉社会公众政府拥有权力的数量、规模,另一方面便于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所以权力清单制度是一种从根本上和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
约束权力要靠制度,加强和推进反腐败更要靠制度来保障。《决定》从多个方面提出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包括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等。
多位专家表示,这些具体举措的实施,将改变现存的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的问题,也有利于解决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纪检监督存在死角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黄苇町同时提出,有了好的制度,还要完善监督,包括来自群众的监督。“中央在抓制度上确实在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而且吸收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党的制度建设有望在短期内取得比较大的进展。”黄苇町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抓作风建设,《决定》也提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专家指出,这是对中央“八项规定”做出的制度化举措。
“‘八项规定’出台时,有人担心会成为一阵风,不能建立起长效机制,这一条例的出台恰恰回应了这些疑问,表明我们党将通过制度化方式使‘八项规定’产生长远影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过勇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在推进制度反腐的同时,还应加强法治反腐,也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与程序,为公权力执掌者创设公开、透明和防止其滥用的运作机制,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逐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标。
“公开透明才是最好的反腐良药。”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认为,一些权力行使不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大,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应通过财产公示、住房联网、民主决策等方式为官员打造反腐“防火墙”,既增强官员“免疫力”,又增强制度“杀伤力”。
“考核考察查不出贪官值得深思,至少说明一些制度还有待强化,比如‘带病提拔’问题官员,他不升迁别人就没机会,甚至巴不得他走!下属既不敢反映问题,也不愿反映问题。” 中央党校教授王怀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