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行,止于至善”——专访我校中文系81级校友、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斌

09.05.2017  13:12

    编者按: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道路,这是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要决策。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人才,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大学承载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在实施创新创业的发展战略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师范大学始终未停止除旧革新的步伐,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按照“面向全体、育人为本、协同推进、质量为要”的基本原则,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知识和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已入选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新创业道路上我们的校友以自己的满腔热忱和执着追求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校友们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感恩社会、回报母校。在他们身上延续着四川师大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和品质。

    在建校71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校友会采访了我校工商企业界的校友代表,他们中有的在国企任职,有的早在求学时期就开始自主创业,有的已将业务延伸至海外......校友的创新创业事迹不胜枚举,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给四川师范大学的创新创业实践增添了生动的案例。

    校友们对母校和恩师饱含深情,当年在狮子山上度过的青春岁月,早已铭刻在心,永生难忘。今日专访中呈现的事例仅为众多校友创新创业事例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其中展现出的可贵品质和拼搏精神让人深受触动,倍感振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四川师范大学校友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在诸多领域施展才华抱负,让我们一同感受他们对母校的真挚情感,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学习他们的进取精神,传播他们的创新创业理念......                 


杨斌近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我注意到,李克强总理曾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就大学生创新创业做过专门批示,他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

    母校“励志笃行,止于至善”的校风和“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对我影响最深、触动最大,也让我获益最多。毕业以后这几十年,我真切感受到,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和学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不断地滋养着我,给我提供了无穷尽的智慧和能量,感谢母校的辛勤培养。我现在个人的作品集当中,“善思”、“善行”、“尚品”、“尚美”,都留下了当年老师教诲的基因,也是我的座右铭,我本人世界观的基础也是在大学时代打下的,奉献社会的思想基石是在学校奠定的。

    我认为创新创业一定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发展的眼光,要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不可盲目跟风,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创业不是拼颜值,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消费者的痛点”。特别想提醒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不管是创新还是创业,前提是不能耽误学业,要博学善思,不断进取。学生在校的天职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校学习的时光非常宝贵,极其重要。

    真心希望校友会和成都工商界校友分会能紧跟国情校情的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化技术搭建更加完备的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开展更多有品牌性的活动,增进校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感情,特别是为刚走出校门的校友提供更多就业和成长的机会,凝聚校友资源,为母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杨斌

    杨斌,我校中文系81级校友、高级经济师,现任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兼任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2008.10-2011.1  在西南财经大学攻读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曾多次受到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四川省“十大财经风云人物”、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获得者。2008年“5.12”期间,他带领救援队赴北川等重灾区抗震救灾,充分发挥华西的专业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实施科学救援,成功打通北川县城生命线,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及灾区群众的高度评价。在汶川、玉树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中,他亲自担任总指挥,打造良心建筑。他组织提炼出“秉德从道,善建天下”的华西集团企业精神和“善建者•华西”品牌推广语,大力推动华西“善建”文化体系的建成、完善和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华西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我和杨斌总经理初识于三年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工商界校友分会的筹备会议,杨总深厚的文化底蕴、温文尔雅的风度、低调谦逊的待人方式,尤其是他对于母校的真挚感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斌总经理作为我校成都工商界校友分会顾问,始终心系母校和校友会的发展,对于学弟学妹们更是不余遗力地提携和帮助。杨总说母校“励志笃行,止于至善”的校风对他影响很大,我认为这也是他的真实写照。在建校71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杨斌总经理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了校友会的专访。      

    记者:杨总您好,在四川师范大学度过的大学四年时光中,母校的教育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哪位恩师对您的影响最大?对您今后的发展都发挥了什么作用?

    杨斌: 母校“励志笃行,止于至善”的校风和“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对我影响最深、触动最大,也让我获益最多。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一谈对校训校风的理解和体会: 重德 ——即重视道德修为。我们常说“德才兼备,需以德为先”。德为人才素质之首,为人要以法律和道德为行为标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品德和胸怀会决定人生舞台,要善于用好的品德和作风锤炼自我;以德修身,诚信待人,未来才能革故鼎新。我从事企业管理多年,深感企业要发展好,也需要重品德,也需要品德高尚的人来引领。我们华西的企业精神就是“秉德从道·善建天下”,充分说明我们对德的重视。 博学 ——即拥有广博的学识。倡导我们要博古通今,文理兼修;做企业也必须要具有广博的学识,才能在“逆境中进取、迷茫时解惑”,才能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引领者,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华西是省属重点骨干企业,主要从事建筑行业,专业知识及企业管理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60多年来,华西人用自己的技术、学识和智慧打造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北京人民大会堂、首都机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一个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国家重点工程,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建时代精品,筑美好人生”的华西宗旨。 务实 ——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就是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做人、治企如治学,离开了踏实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是不可能成功的。华西作为建设者,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我感触很深,自己也一直在践行。 尚美 ——即崇美尚善,这属于精神层面的修为,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甚至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人做事必须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生活情趣,用当前流行的网络语来说,就是要敢于“为正能量点赞,把歪风邪气拉黑”,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内化为人生修养,从“真、善、美”中汲取智慧和能量,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我们华西“善建”文化中的廉洁理念是“修身守廉崇尚荣誉”,其中“崇尚荣誉”就是要追求美的东西,倡导正能量。

    从校风来讲, “励志笃行” 反映了咱们川师人的精神面貌和行动理念,体现了母校办学渊源的历史继承性。励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俗话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但敢想不等于空想。《礼记·中庸》里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也即崇尚实干,践行理想,行胜于言。所以“励志笃行”,我的理解就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止于至善”体现的是咱们川师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也是践行“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师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说到这里,我想说母校的校训和校风实际上也启发了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华西的品牌推广语是“善建者·华西”,这几个字是我翻阅了王羲之大量法帖后精心挑选出来的。为什么要选王羲之的字呢,之前有人说要我找当代名人、书法家来题字,有的说找领导来题字,还有的说干脆由我本人来题字,我认为都不合适。华西的目标是要做行业一流,做最优秀企业,所以我就亲自去找了王羲之的字,因为王羲之是“书圣”,我们选择王羲之的字,寓意就是要做行业中最好的。 “止于至善” ,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论是治学育人,还是管理企业,都要以完美和极致为标准,力争达到至高境界,这也是当前我们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当然,追求极致和完美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但要求高,起点高,总会得到相对较好的成果。

    校风校训所倡导的理念一直都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和追求。华西“秉德从道·善建天下”的企业精神内涵与母校校风校训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在老一辈教师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杜道生老师。他做事严谨专注,认真负责,教学心无旁骛。记得当时同学们到他家里请教学问或学雷锋帮忙打扫房间时,他会在进门时一个一个地问学生姓名,并认真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这个细节我至今难忘。年轻的讲师才华横溢,年富力强,执着专注,充满激情,开阔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当时的师资力量也是最强的,我感觉我们那一批学生非常幸运。辅导员老师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唐志成、曾省权、马元方三位老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们的关怀都是无微不至的。当时曾省权老师虽然家庭负担很重,但仍然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把爱心倾注到学生身上。当时成都的学生近50个,他硬是骑着自行车一个一个全部进行了家访,帮助解决学生家中的困难,做学生父母的思想工作,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温暖送到了每个学生的家中,令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感动,我的父亲母亲至今对曾省权老师念念不忘。辅导员老师主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当时川师的文体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出了很多成果,许多比赛获得了一等奖。这些文体活动,既锻炼了强健的体魄,又磨练了意志,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协作精神,对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现在个人的作品集当中,“善思”、“善行”、“尚品”、“尚美”,都留下了当年老师教诲的基因,也是我的座右铭,我本人世界观的基础也是在大学时代打下的,奉献社会的思想基石是在学校奠定的。

    记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师生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师范院校的师生来说,您认为应如何开展创新创业?作为西部、全国乃至海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国有建筑集团之一的四川华西集团的领导者,您是怎样理解“创新创业”的?

    杨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我注意到李克强总理曾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就大学生创新创业做过专门批示,他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

    学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的母体,也是推动在校师生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关键纽带。对于师范院校师生的创业创新和其他类型的大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以下这两个方面可能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对师范院校而言,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比如“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所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倡导的领域,着力发挥师范院校的特色和长处,注重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不断改进课程,提高教育质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另外也要推进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提升在校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培育作为老师的基本技能和素养;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吸引优质教育资源,聘请优秀校友、企业家、金融专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母校的创新创业导师,提升师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师范院校的专业特色,注重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全面发展,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二是对师生而言,我认为创新创业一定要有超前的眼光,要有发展的眼光,要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不可盲目跟风。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创业不是拼颜值,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消费者的痛点”。特别想提醒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不管是创新还是创业,前提是不能耽误学业,学生在校的天职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校学习的时光非常宝贵,极其重要。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大学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恰是这要紧处几步中的重要一步。大学期间,不能荒废了宝贵的青春。

    毕业以后这几十年,我真切感受到,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和学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不断地滋养着我,给我提供了无穷尽的智慧和能量。感谢母校的辛勤培养。

    对国家而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国际经济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必须要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发展,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对国有企业而言,不创新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不创新就没有出路。当前,国家正在坚持不懈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对国企进行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华西而言,同样面临着改革创新、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等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如何创新是国企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国有企业只有紧紧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主动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新经济,依托“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技术、产品与服务,提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开局面、赢得主动、开创未来。

    对华西而言,不光要创新,还要进行“二次创业”。自2010年以来,华西的营业收入从不足100亿发展到2016年的500多亿,实现了“六年六大步、每年翻一番”的成绩。但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们明显感到发展乏力,承揽业务难度增大。为此我们科学研判形势,积极应对不利局面,按照华西集团“1235”战略规划,继续推进“三大任务”,坚持“六个必须”,借助国家“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我省的“三大发展战略”、“五大经济区规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调整经营任务结构,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了互联网、类金融、建筑工业化、钢结构等新的业务种类,提高发展质量,这对我们来说是新的改革举措,也是站在新的起点开始的“二次创业”。

    记者:您曾多次受到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曾获得四川省“十大财经风云人物”、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荣誉背后,必定铭刻着艰苦奋斗的历程,作为企业家,您认为前进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质有哪些?如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杨斌: 在我看来有五点品质非常重要,具备了这五点品质,我相信很多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第一是要有责任心和进取心。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不能有“等靠要”思想,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要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保持敬畏,不管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第二是讲究诚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没有诚信,就会失去信赖,就会没有可靠的朋友,没有合作的伙伴。

    第三是有自知之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方能自控,自控方能自重,自重方能自信,自信方可自励。人这一生,其实打交道最多的人是自己。很多人终其一生,一事无成或功败垂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能认清自己、管好自己。

    第四是善于借力。“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古往今来,单打独斗者终成不了大器。《荀子·劝学》里曾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五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诸葛亮曾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过《诫子书》一文,文中有句话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也曾说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人做事要弃功利浮躁之心,戒贪婪骄奢之念,凡事不去刻意追求,相信水到渠成,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实现更大目标。

    记者:您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工商界校友分会的顾问,对于校友分会的发展有何建议?

    杨斌: 感谢母校对我的信任,母校学子遍及大江南北,其中不乏精英,成都工商界校友分会就汇聚了一批咱们四川师大培养的商界精英。我认为校友会是校友们共同的“家”。不论是校友会还是各个校友分会,只要是从四川师范大学走出去的川师人在这里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校友之间的亲情、温暖和尊重,所以校友会扮演着连接校友和母校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真心希望校友会和成都工商界校友分会能紧跟国情校情的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化技术搭建更加完备的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开展更多有品牌性的活动,增进校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感情,特别是为刚走出校门的校友提供更多就业和成长的机会,凝聚校友资源,为母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今年是母校建校 71 周年,您有什么话想对母校说?

    杨斌: 作为中文系81级校友,转眼间,我从母校毕业已经有30多年了。现在回想在母校的四年学习生活,很多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这么多年来,不管工作岗位怎么变化、职务如何调整,母校一直都是我心中的牵挂。

    “七十载辛勤耕耘,三十万桃李芬芳。”在此,我衷心感谢母校的教育和培养,衷心感谢母校领导、老师一直以来对我个人事业发展给予的关心和鼓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秉承母校的校训和校风精神,博学笃行,止于至善,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母校发展,用实际行动回报母校。

    最后,真心希望母校借助国家大力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铸就新辉煌。

    祝母校71周岁生日快乐!

    祝母校全体师生员工、海内外广大校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