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锦囊:在“学”中成长——给2015级本科新生的一封信

17.08.2015  12:15
亲爱的新同学们:

你们好!

执笔书信之时,我们满怀期待,就像曾期待花开,我们心怀渴望,彷如曾渴望长大。是的,“你所清楚预见的、热切渴望的、真诚追求的、全心全意争取的,都会自然而然的实现。”祝贺你们,欢迎你们!

大学以“”而成其大,因此我们送给你的新生锦囊里还是一个字——“”。给2014级新生的信中我们详细介绍了要学什么和学会什么,今年我们想与大家谈一谈从哪儿学和怎么学的问题,答案就是要从五个课堂中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提升。

什么是五个课堂的学习呢?我们把校内课内,即传统和现行的课堂教学及由此衍生的课下教育方式称为第一课堂学习;把校内课外,即各类文化、科技、文体、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各种课外活动的教育体验称为第二课堂学习;把国内校外,即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义工等各种实践活动的教育行为称为第三课堂学习;把国外海外,即海外游学、访学、留学等海外学习和实习项目的国际交流称为第四课堂学习;把网络E-LEARNING,即MOOCs课程、易班(E-class)、云学习、翻转课堂等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学习称为第五课堂学习。下面我们就从这五个维度谈谈如何进行研究式学习、自由式学习、实践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吧。

维度一:研究式学习,在“”中探究知识

人们常说,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你想过这意味着什么吗?霍金在1998年白宫千年晚会上发表演讲时曾说,若科学知识仍然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增长的话,到2600年,如果你将新书依次摆放的话,你要以每小时90英里(144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才能跟上新书出版的速度。

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发展如此之快,完全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想想看,当2006年1月航天探测器新视野号升空之时,你还在上小学三年级,那时候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人们也还没有找到太阳系之外的任何行星。今年7月14日,当新视野号发回人类历史上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时,你已经拿到高考成绩单,天文学家已经找到超过800颗围绕其它恒星公转的行星,而冥王星更是早在新视野号升空不久就被降级为一颗“矮行星”,就像宇宙永无止境一样,人类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歇。

哈佛大学数学家萨缪尔·阿布斯曼把这种知识不断更新的现象取名叫“知识的半衰期”,并写了一本以此为题的书。在书中他解释说知识的新旧交替如同放射性衰变,你无法预知某项特定知识是否会受这种衰变效果影响而被淘汰,但你能够找出某一领域的知识在多久之后会有一半被淘汰。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知识半衰期测算方法,不同学者得到结论可能也各不相同。网上能够找到的一组数据显示,1950年以前,知识的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业高级工程师是1.8年。也就是说,大约过了3年之后,你的知识有用的还剩下50%;而到了9年之后,就只剩下不到15%了。

学习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想,这些看似触目惊心的数据除了为我们还未开始的大学学习旅程增添了一部加速器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让我们对大学的诉求迅速地从怎么获取知识转变为怎么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我们试图从第一课堂学习的角度在《博耶报告》中寻找答案,一是将研究式、探究式学习定为标准;二是最大限度地优化一年级的学习行为;三是关注通识与跨学科的学习。

将研究式、探究式学习定为标准。 以研究为重点的教育将使所有学生受益,而不仅仅是那些从事学术或者专业研究的学生。这正如《博耶报告》中所指出的,“对于那些不进入研究生院的学生来说,识别、分析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专业生涯以及公民生活中都是弥足珍贵的。” 为此,我校从2014级新生开始,试点小班开设新生研讨课,课程将研究性学习定为标准,学生将经历初步的科研培训,包括查找资料并分析现状。我们建议你在新生研讨课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一是重视讨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做出反应;二是就讨论的问题提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并进行课外学习或补充研究;三是试图学会评价讨论的效果,了解如何才能有效地讨论问题;四是学会理解并接纳班级其他成员的感受。新生导航计划中《新生学习指南》里已列出第一学期即将开设的所有新生研讨课和优秀学长对新生研讨课的学习心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挑选一门作为你探究式学习的开始吧!

最大限度地优化一年级的学习行为。 博耶报告》中提到,“大学生活的第一年承担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功能:首先它应该是一座桥,桥的一边是高中和家庭,另外一边是研究型大学提供的更广阔更独立的世界;其次,它必须用即将来到的丰富性、多样性、规模与范围来刺激学生。如果这两个功能不能够顺利完成,那么整个的大学经历就是一次冒险。”因此,能否最大限度地优化一年级的学习行为至关重要。虽然我们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但任何的新知识都是在基础知识中迁移繁衍,唯有学好基础知识,方可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唯有掌握了学习知识的基础工具,方才打开了探究知识的大门,可以说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奠基工程。除了新生研讨课,基础课程占了一年级课程的大多数,如数学、物理、计算机、英语等,与专业看似不想关,实则高度相关。《新生学习指南》中有高等数学优秀学姐的学习心得,一定要认真阅读!

关注通识教育与跨学科的学习。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知识的教育,是把有关人类共同生活最深刻、最基本的问题作为教育要素的教育,恰如杜威所言:“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 通识教育有其无用之用:一是彰显人的目的性,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上,使人活得更明白、更高贵和更有尊严;二是有助于打好人生底色,完善人格,滋养成为合格公民的素养;三是有助于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和通透感;四是有助于发展智能素质。我校自2014年起大力推广通识教育,形成了涵盖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艺术体验与审美修养;社会科学与责任伦理;自然科学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交通、工程与创新世界七个模块的交通天下通识教育体系,《新生学习指南》中详细对通识教育选修指南做了详细说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大学以及这个时代给我们的另一个挑战便是如何学会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这不仅是通识教育,同样也是专业学习对我们的迫切需要,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大学学习中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跨学科的交流、跨学科的研究等方式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障碍,你将会找到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与学术世界。

维度二:自由式学习,在“”中塑造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价值塑造提出4点希望:“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要领,希望你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遵循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判断和标准。学校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精心打造了第二课堂升级版,建立了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学艺术与人文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等七大类别的第二课堂项目库,项目库中的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我们称之为自由式的学习,希望你能够对自己课外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第二课堂的学习中提升能力,塑造价值,学会在纷繁的社会活动中守护情怀、保持专注、坚守诚信、并把生活过成一种简单的自在。

愿你守护情怀。 我们认为,交大情怀就是以“泰山不弃抔土、河海不择细流”的胸怀,以“仁民爱物”的责任,以“大丈夫当以利泽生民为务”的使命感,与心灵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伟大的巧匠乔布斯曾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生来就带着一件东西,这件东西指示着我们的渴望、兴趣、热情以及好奇心,这就是使命,你需要靠你自己来寻找。”这股强烈的改变世界的使命感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大情怀。

愿你保持专注。 专注是对心灵的赤诚相待,是对真理的锲而不舍,是对志业的思心一至,是对信念的笃定,是对未来的承担,是对生命的最高礼敬。所谓“大智若愚”的愚便是一种返璞归真,更是一种专注的状态。身自岿然不动,胸中却有万千沟壑。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在《劝学》中就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注、热爱、全心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

愿你坚守诚信。 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没有诚信的社会是苍凉和荒芜的。我们在《新生学习指南》中特别列举了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请认真阅读,不要触犯。当然,诚信意识也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一个守时的人,一个遵守承诺的人,都是守诚信的表现。

愿你把生活过成一种简单的自在。 宇宙的普遍规律最终都会回归成最简单的定理。简单是一种返璞归真之美。当我们抽丝剥茧,摒弃一切繁杂,会发现生活最舒适的方式往往是最简单的追求。简单是一种知足常乐之美。知足是一种境界,本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知足并非没有追求,而是需要我们明晓自己真正想要的、真正该争取的和真正该放弃的。简单又是一种心境澄明之美。简单的人生观往往能使人处世通透、眼清目明,从而达到心境澄明。

维度三:实践式学习,在“”中培养能力

大学的丰盈不仅在于自由的学习,更在于主动地实践和诗意地生活。费尔巴哈曾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重新设计高等教育》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关键能力,即“良知、个人责任感、诚信;以有原则、有道德的方式行事;口头和书面沟通的技巧;人际交流和团队合作技能;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尊重不同于自己的人;适应变化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热情。”实践的过程也是检验和提升这些能力的过程。那么,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实践教育平台进行实践式学习,在“”中培养能力呢?我们试图从第三课堂学习的角度提出建议:一是多动手;二是多思考;三是多合作;四是多写作;五是多创新。

多动手。 要早进、多进课题、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多多参与各项课程实验、科研训练、科创竞赛、学术研讨、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践,尝试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创新实践团队,为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跳跃提供有利条件。《新生学习指南》中对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实习与实训、创新创业等平台有详尽的介绍,尽早了解并加入吧。

多思考。 要多多与老师沟通,与学长沟通,与团队成员沟通,多思考本质问题,思考领域内的理论缺陷总能带来新的思想,思考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应用问题总能带来大的收获,实践需伴随着主动深刻的思考,并将理论与思考联系实际,方能真正领悟所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多合作。 团队协作能激发出团队成员不可思议的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强的力量。当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坦诚相待,都有一份奉献精神时,取长补短,个人的能力肯定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因此多合作,并在合作中注意包容他人、保持谦虚、恪守职责、资源共享。

多写作。 大学的科研成果一大部分是以学术论文来体现的,学术论文写作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当然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要多多查阅文献资料,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至少需要用1/3的时间查阅文献资料,查阅的过程中一定要分类别做好记录整理,然后认真的统计、分析自己参与项目的数据等信息,大量的数据一方面可以减少误差,也可以提高论文的学术性,同时要主动获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只要努力,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不是难事。

多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从而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创新人才是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人,持续的创造能力需要我们做到: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有标新立异的胆魄,有坚强的意志力,勤奋而专注的工作,独立和自信,善于提问,敢于打破常规,理性批判精神。

维度四:体验式学习,在“”中理解世界

叔本华说“影响你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国际交流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和学习,更是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通过体验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竞争力,同时增加接触异域文明和异质文化的机会,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更多地参与国外海外的体验式学习呢?我们从第四课堂学习的角度提出建议:一是提升自身外国语言能力;二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提升自身外国语言能力。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使得中国人的英语学习从工具时代进入到能力时代,外语能力是进行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以及参与国际项目的关键环节,因此外语学习尤其重要。同学们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语沙龙每周都有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此外,有出国学习打算的同学要尽早开始托福、雅思等语言考试的准备。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学校国际学术交流讲座众多,本科学生参加境内外高校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本科生境内外交流项目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我校共有30多个长短期本科生境内外交流项目和若干短期游学项目。《新生学习指南》中有国际交流项目简介,请你认真阅读,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维度五:自主式学习,在“”中储备能量

E-Learning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E-Learning的“E”代表电子化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探索的学习、经验的学习、拓展的学习、延伸的学习、易使用的学习、增强的学习,更多地是自主的学习。在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实现与现实中一样的互动,而且更容易地实现一对一的学与教之间的交流,并且充分尊重学的个性,激发学的动机。如何合理地使用网络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呢?我们从第五课堂学习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一些精品在线课程平台。

课程平台推荐。 MOOC(慕课)可以说是时下教育界最为热门的话题,哈佛大学、MIT等都推出了极具含金量的网络课程,你不仅可以在线学习,通过相关考试考核还可以获得学分认证, MOOC(慕课)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力量。国际著名的MOOC平台有:edX,Coursera,Udacity等。中文MOOC课程平台有:爱课程(我校已有10余门课程陆续上线);学堂在线;育网课程(我校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已有10余门课程在线开放)。网易开放课、腾讯精品课、新浪公开课等也都是不错的课程学习网站。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期盼你们能够在未来四年里,不断努力和进取,使自己成为“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交大人。让我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携手一起书写从今天起的交大时代,我们的约定现在开始!

 

你们的朋友 陈志坚 冯晓云

2015年8月17日

       

【编者注】 陈志坚,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冯晓云,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