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一片“九寨蓝”——四川民政系统“8.8”九寨沟7.0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纪实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又是一次灾难的考验。
8月8日的九寨沟之夜,突如其来的7.0级地震顷刻之间打破了这里的美丽、祥和与安宁。
“童话世界”九寨沟,地震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心。
灾情就是命令,民生高于一切。减灾救灾、保障民生是全省民政人的使命,历经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和“6.24”茂县特大滑坡自然灾害考验的四川民政人,从灾害发生的那一刻起,就自觉地、义无反顾地冲锋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从应急救援到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从保障受灾群众“五有”到妥善处理善后工作;从有序开展社会捐赠,到有序发放管理救灾款物;从科学精准高效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到永久性安全住房重建,四川民政人担负起了党和人民的重托,用心血、智慧和汗水,用最有力的行动和实践,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及时送到了每一位受灾群众的心中。
走进九寨沟漳扎镇、马家乡、陵江乡、大录乡等地,随处可见一顶顶蓝色帐篷像一朵朵蓝色的花朵,开放在九寨沟这片受伤的土地上。生命之蓝、希望之蓝、大爱之蓝、奉献之蓝与九寨沟的碧水蓝天交相辉映,“民政救灾”的字样格外醒目耀眼。
灾害已经过去,灾后救助与灾后恢复重建仍在继续,民政救灾的战斗仍在继续。回顾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四川民政人在“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宗旨的感召下,用爱民之情、用大爱之心托起了一片崭新的“九寨蓝”。
应急响应: 吹响民政集结号 彰显救灾新实力
一次灾害的降临,就是对全省民政系统救灾组织能力和实战能力的检验。只有更有效、更有序、更有力的抗震救灾行动,才能彰显出全省民政系统不断增长的新实力和凝聚起来的强大合力。
“5.12”汶川地震之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灾害考验的四川民政救灾工作,已经在灾害应对中形成了一套科学、快速、有效的机制,完备了应对灾害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和指挥系统。
灾害面前,民政先行。
时间回到8月8日那个夜晚。21:19分,灾情发生后,省民政厅立即启动民政救灾应急响应预案,第一时间吹响了“救灾集结号”,全厅干部职工进入应急状态,自觉回到办公室集结待命。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益西达瓦第一时间对全厅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立即结束休假启程赶赴灾区。在家厅领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打破常规分工,统筹安排落实全厅救灾工作部署。
22:15,时间过去仅仅1个小时,省减灾委庚即启动四川省自然灾害Ⅱ级救灾应急响应,省民政厅、省减灾委办公室就对全省民政救灾和省减灾委成员单位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作出了科学安排部署。从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有序发放救灾物资到及时开展心理抚慰、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一项项工作部署,全省上下紧锣密鼓进行着。
23:00,民政厅连夜派出工作组率领省减灾中心8名技术人员,昼夜兼程携带卫星电话、短波电台、无人机等应急技术装备,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采集传输灾情。
8月9日凌晨5时,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紧急向地震灾区调运的第一批救灾物资600顶帐篷、2000床棉被、2000套棉衣裤抵达灾区。当天,民政厅召开了紧急工作会议,传达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王东明书记、尹力省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庚即成立了民政厅“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组。在国家民政部向四川省安排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亿元的基础上,省民政厅再安排省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5000万元,及时将1.5亿元生活补助资金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益西达瓦和副厅长罗平恩风尘仆仆抵达灾区后,直奔受灾现场,与国务院工作组和民政部工作组冒雨查看灾情,在不断袭来的余震中了解救援和救灾、救助工作进展情况,指导救灾、救助工作。最先赶赴灾区的省民政厅技术工作队,利用携带的无人机,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将灾区第一手资料传回到省减灾委指挥中心、省民政厅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并根据相关数据,及时制作出7幅九寨沟景区灾后航空遥感解译图,为精准救灾提供了可靠支撑。
“最短时间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最短时间内组织受灾群众进行应急安置”、“打了一场抗震救灾的攻坚战”。这是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第五次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上对民政工作的高度评价。
应对九寨沟地震灾害,全省民政系统在灾害应对中积累的救灾经验、形成的救灾机制、具备的救灾能力和拥有的救灾实力,得到充分展现。
灾害救助:全力以赴保“五有” 守望相助写大爱
生命至上,安民为要,成为四川省民政厅领导班子每一次救灾行动的原动力和趋向力,成为每一项救灾决策的始发点和终极目的。
在震中漳扎镇,短短7天时间里,益西达瓦厅长先后2次走进受灾群众安置点,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亲手挖出帐篷外的排水沟,示范帐篷搭建,要求民政干部一定要在临时安置期间贯彻落实好省委提出的“五有三防四起来”要求。
为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基本医疗,民政系统根据灾情及时调配物资,积极组织协调帐篷、食品等生活必需物资,把救灾物资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到最需要的灾区,在第一时间解决转移灾民的临时居住和吃饭问题。
阿坝州民政局和九寨沟县民政局,作为基层民政救灾的主体,从地震发生那一刻开始,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中。阿坝州民政局局长王国民、副局长徐凡,从8月8日晚上到达九寨沟灾区后,连续10多天一直战斗在第一线,阿坝州民政局派出的4个工作组14名工作人员,全部驻扎在灾区乡镇,日夜奔忙、挑灯夜战,及时开通灾情信息“直通车”,及时制定出台救助安置、死伤人员安抚、遇难遗体处理、捐赠物资接收使用、救灾款物发放管理等“五方案一意见一办法”,科学有序开展精准救灾、阳光救灾、廉洁救灾,确保了灾区稳定、民心稳定。
九寨沟县民政局在县指挥部的部署下,人人行动起来投身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九寨沟县民政局局长周建国冲锋在前,率领全体职工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争分夺秒,忘我工作,第一时间为6万多名游客和受灾群众提供了必须的食品和饮用水。连日来,37名干部职工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翻山越岭将7千多顶救灾帐篷运送到受灾群众安置点,快速在一个个安置点搭建起“救灾帐篷指挥部”。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灾区高高飘扬。不到3天时间里,他们先后发放帐篷7382顶、棉被8641床、棉衣裤2299件、副食3.7万件、折叠床2383个、矿泉水3.8万件、医疗用品1586件,震区300多个临时安置点全部搭建完成,受灾群众全部有序妥善转移安置。截至8月20日,灾区共设置324个安置点,共安置群众5977户24668人。
灾害无情,人间有爱。省慈善总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出捐赠倡议,筹集救灾捐赠款物,并与灾区沿线民政部门和慈善总会建立捐赠物资接收转运协调机制。截止8月28日,省慈善总会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资金5111.28万元,累计接收社会捐赠物资大米50吨、食用油10吨,目前接收的社会捐赠物资已安全抵达灾区。同一时间,成都、绵阳、德阳、广元等地民政部门迅速行动,守望相助,紧急调运帐篷、棉衣裤、简易床、方便食品等救灾物资驰援地震灾区,并在机场、汽车站、火车站、成绵高速等主要疏散通道设立民政救助服务站点,为疏散的游客和群众发放饮料和食物,对受伤游客进行医疗救治和安抚。
平武县在这次地震中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失,在安置好当地受灾群众的同时,平武县民政局及时投入到6万人“大转移”战斗中。连日来,沿线的民政部门及救助管理站,撤离转移人员6000余人次,医疗救治100余人次,为灾区撤离出来的群众提供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面包以及医疗、充电等救助服务3000余人次。全省民政人用深厚的感情和辛勤的汗水,为灾区人民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爱心桥梁”。
灾害评估:及时组织专家队伍 深入灾区科学调查
灾后第7天,省减灾委8月14日召开九寨沟7.0级地震灾损评估工作协调会,启动评估基础工作。省减灾委办公室第一时间召开会议部署调查评估工作。15日,第一专家工作小组随益西达瓦厅长奔赴灾区,结合遥感影像判读,对重灾区受损情况进行现场初步研判,为评估工作提供扎实的基础资料。
本次灾害损失评估启动及时,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有关抗震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和地质资源的独有性与难以修复性、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价值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坚持可恢复性损失与不可恢复性损失相统一原则,立足当前和长远,科学开展生态环境、地质灾害、产业损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城乡房屋等损失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严谨的决策依据。
连日来,省林业厅、交通运输厅、国土资源厅、住建厅、民政厅牵头的5个评估工作组,在省减灾委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派出40多名专家,深入灾区开展基础性评估工作。省民政厅从省减灾委专家委专家库中遴选出9名专家组成第五专家现场调查组,奔赴重灾区进行现场调查。档案分析法、遥感解译法、叠加分析法、现场验证法、会商评判法,专家组的一系列方式和方法,为灾害损失基础性评估工作的科学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执政为民,民生为重,串连灾情发生后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阐释着四川民政人“为民爱民”的理念,彰显着情系民生的民政精神。
回顾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无论是在灾区,还是在后方;无论是在景区,还是在村镇,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哪里危险就奋战在哪里,关键时刻,民政工作者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大道为民,大爱同行。在四川民政厅领导班子的率领下,各级民政工作者以无畏的勇气穿越灾难,以坚定的信念撑起希望的蓝天,使震后的九寨沟有了温暖的色彩,为灾区群众带去祥和、安宁和新生。(省减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