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引领老区发展

06.10.2014  09:15

  原标题:

   文化基因共振,百里产业一线牵——

  红色记忆引领老区发展

  □本报国庆走基层小分队

  10月5日发自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上里镇

    位于雅安市雨城区的陇西河,一肩挑着两个国家4A级景区。陇西河的头顶枕着上里古镇,脚下踏着碧峰峡风景区。处在两个旅游“老大哥”之中的中里镇,既是革命老区,又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的灾区。

  10月5日一早,记者一行沿着陇西河上行,一路经过碧峰峡景区,前往中里镇和上里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隔十分钟的路程,上里、中里两个拥有相同文化基因的村镇,正借助灾后重建形成产业共振,实现从民生到产业的“大变身”。

   老区变景区,红色文化联动文旅产业线

  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一幅写有“雅安县苏维埃红色农庄”的招牌……在中里镇龙泉新村的村口,这一组醒目的标识让原本打算前往上里古镇的韩先生忍不住踩下刹车。

  在龙泉新村,随处可见鲜艳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几家红色纪念品专卖店临街而立。一块鲜红的红色农庄简介牌解答了韩先生的疑惑。“1935年12月,红军在中里建立雅安县苏维埃政权,并以此为中心相继成立15个乡苏维埃、52个村苏维埃,组建了游击队、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全区共有670余人参加红军,荣膺‘革命老区’称号。

  从乡政府开完产业规划会匆匆赶回来的龙泉新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华告诉记者,中里镇很多地方仍遗留着浓厚的红色印记。“除了雅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我们村子对面,还有红军打仗时留下的战壕、防空洞。”吴桂华说,“红色农庄”正是龙泉新村依托红色文化打造的一个特色旅游点。

  在吴桂华为“红色农庄”谋划的同时,距离龙泉新村“红色农庄”10分钟车程的上里古镇,老红军后代彭康开设的红军饭店早已宾客盈门。饭店外,雪山老腊肉、穿越草地、翻越夹金山、抢夺泸定桥、三军会师等特色菜名惹人遐想;饭店内,用彭康的父亲、伯父等老红军的照片、文物装饰的墙面同样扯人眼球。“开业十年,我们的饭店已经名扬海内外,很多客人专门赶过来吃我们的特色菜。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近千名客人。

  红军饭店的生意让吴桂华也看到希望。“我们村子位于上里古镇和碧峰峡景区中间,每逢大假,这两个景点往往打堆堆。我们也希望发展自己的特色旅游,吸引游客来这里。”吴桂华说,红色农庄涵盖了农业公园、红色农家乐、乡土农家乐、红色纪念品等不同业态,不仅要让经过的游客“刹一脚”,还希望能够串联起碧峰峡景区、上里古镇,让相连通的文化基因产生共振,形成相互支撑又别具特色的旅游线。

   一颗猕猴桃,串成一条产业链

  “十块钱一斤,红心猕猴桃,来尝尝吧。”下午2点,戴着遮阳帽,在上里古镇景区的入口处,上里镇的村民李秀英向游客吆喝着。在李秀英的旁边,一筐筐猕猴桃堆在竹篮里。

  围绕一颗猕猴桃,上里和中里镇能翻出不同的“花样”。和李秀英不同,龙泉新村的村民李正全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雅安来的老板施印,自己则在施印开设的猕猴桃采摘园里当起了“上班族”。“每个月一千多元,比自己种地收入稳定多了。”李正全说,儿子女儿都外出打工,自己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索性就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每天走路5分钟就能上班,儿女也放心。

  也有农户选择自己种植猕猴桃。“我们的猕猴桃不愁卖。除了游客采摘,来自省内外的大客户早已经和我们签订了合同。”龙泉新村的农民林建如是说。

  在上里和中里镇,已经形成了一条集现代农业、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吴桂华告诉记者,作为灾后产业重建的项目,龙泉新村目前已建成集猕猴桃观光园、茶叶观光园、蓝莓体验园、食用菌观光园等多个产业园区于一体的农业公园。“园区里配套了健身游道、赏景台、休闲厅、红色文化长廊等休闲设施,人们来这里有吃的、有看的、有玩的。

  一边是红色文化,一边是现代观光农业。在上里和中里,两条产业线交织共振,形成了一条融合发展的产业带。这条产业带,最终都将融入雅安市百里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成为这条规划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文旅经济带上的一抹风景,同时也在为一个名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新名词探路。本报记者  张珏娟  张良娟李思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