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西昌 跨越巨变

15.06.2015  15:16

  

  矗立于西昌市中心的彝海结盟塑像。

  

  春光水暖。

  

  鸥鸟欢歌。

  市情简介

  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

  西昌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幅员2655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城镇人口41万,建城区面积37平方公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被称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

  西昌历史源远流长,至今有21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是南方丝绸之路重镇,明清古城保存完好,享有“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美誉。

  如今,西昌是攀西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是内陆辐射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成昆铁路、雅攀高速公路、108国道纵贯全境,西昌青山机场可起降各型客货机,已开通至成都、重庆、昆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航线;凉山水电富甲天下,西昌因其独特区位,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战略基地;西昌农业光热资源丰富,所处的安宁河谷平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是“中国洋葱之乡”、“中国花木之乡”;西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等著名风景名胜区;西昌民族文化极具魅力,有汉、彝、回、藏等14个世居民族,拥有全国唯一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火把节、彝族年、毕摩文化等彝族风情精彩纷呈。

  发展观察

  经济社会全面腾飞 跃居西部重要城市之列

  近年来,西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民生全面改善,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从西南边陲的农业小县,跨越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城市。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8.6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2.5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去年,邛海湿地五期工程“梦寻花海”和六期工程“梦回田园”建成开园,自此,投入40亿元、历时6年打造的邛海湿地工程全面完工,建成湿地2万亩,邛海水域面积达到34平方公里,而邛海湿地也成为全国最大城市湿地。西昌城乡生态环境全域提升,逐步迈向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产业结构初步转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到50%以下。旅游产业、现代物流、制造产业、食品医药等实现转型发展。

  在发展建设中,西昌城市品牌也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城市建成区达到4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去年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成功举行,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国内30个省市的1.8万余人参赛。西昌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快。

  西昌先后荣获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城市、中国航天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四川省十大最具活力县市、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卫生城市、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平安城市、四川省生态城市、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省三大旅游目的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县域经济示范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环保科普示范基地、国家湿地公园等数十项国家级、省级称号。“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魅力日益凸显,以红军精神为指引,凝聚起“忠诚敬业、智慧创新、务实协调、激情卓越”的西昌精神,已形成在全州各县率先发展、在全省民族地区领先发展、在全国县域经济竞先发展的良好态势。

  红军过境故事

  礼州会师

  1935年5月14日,红军从德昌出发,兵分两路沿安宁河东西两岸向西昌挺进。5月21日,九军团到达礼州与中央红军主力会师。红军在西昌境内所到之处,纪律严明,深得西昌各族群众拥护。积极宣传,号召各族群众团结起来,反抗反动统治,一批当地优秀儿女踊跃参加红军,投入到革命队伍中。

  急电三军

  1935年5月20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礼州向行进中的各军团发出了抢渡大渡河创立川西北苏区的十万火急行动电令。遵照中央军委的电令,先遣团侦察组迅速对前往大渡河两条道路的里程、敌情、给养情况作了详细的侦察。

  礼州会议

  1935年5月21日,红军领导人在礼州土官庄的边家祠堂内召开了军事会议——礼州会议,第一次酝酿确定了“长征”一词,会议明确了红军北上转移的方向,决定红军主力改由冕宁,经大桥、拖乌彝族聚居区,在安顺场一带抢渡大渡河。

  □王云 吴梦琳图片、资料由西昌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