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流沙河:红星路二段70号 资格的天府文化地标
流沙河先生向记者阐述自己的推荐理由。张杰摄
如今的成都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大楼所在地),周围早已是高楼林立。谭曦摄
“川报集团所在的红星路二段70号当然算是资格的天府文化地标啊!”诗人、学者流沙河先生听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近日推出“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推荐各自心目中的文化地标,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力荐成都红星路二段70号应该被列为天府文化地标。此外,他还推荐了华西坝、石室中学。作为一名对成都历史文化有多年精深研究的学者,流沙河先生详细谈到他推荐“红星路二段70号”有资格成为“天府文化地标”的理由,“既有历史传统之根,又有现代文化馨香。”
街巷历史正在淡去 先生摆老成都掌故
站在红星路二段70号面向大街,左手边是布后街,右手边是华兴东街。沙河老师说:“布后街,顾名思义,位于布政使司署衙门后面的街道。华兴东街以前叫布前街(民国时改名)。布后街和布前街,中间的‘布’,来源何处?‘布’乃政府衙门,明代为布政司,清代为布政使署所在地。当时的布政使署大门朝向现在的华兴东街。在其后者,叫布后街。在其前者,叫布前街(即现在的华兴东街)。布政使署所在地就是现在的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传媒大厦所在地。”沙河老师还解释说,布政使署,功能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民政厅。
沙河老师阅读广博,对这一带的地理历史掌故非常熟悉。在他的《老成都——芙蓉秋梦》中对此有详细生动的描述,“布政使署内,右侧与后院为‘亦园’,景点有不波馆、红蓼桥、花坞、接翠轩、小绿天亭等等,想必风景甚佳。新中国成立后为川西日报社,今为四川日报社。布后街右边第一家是新四川行馆,就是旅馆。西邻大宅,清代为有名的孙家花园,民国为四川首任督军熊克武公馆,新中国成立后为省文联机关。我二十一岁入此大宅空耗五十年光阴,而今七十一岁,仍系于兹。”对熊公馆,沙河老师这样描述:“馆宅高墙临街,墙上嵌拴马石。黑漆双扇大门,门内为窨合子(“玄关”),壁绘贴金麒麟,五福绕之。宅凡五进,木构平房,样式中西合璧。大宅包含七座小院,两个花园。园有假山、山亭、水塘、水榭、花厅。各小院内,奇花异树点缀,又有合抱楠木一株。室雅境幽,居处宜人。至今思之,如一场梦。”
上世纪50年代,沙河老师曾在川西日报工作,对曾经的‘亦园’除了书本上的了解,还有一些实际的印象。“‘亦园’始建筑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消失。但在我的印象中,还能看到当年的一些痕迹,残余的假山之类的。”1952年,沙河老师被调到省文联工作,“现在省文联机关所在地,也是布后街的延长线,当时的文联大门朝向南边,编号是布后街2号。”
力挺红星路二段70号 先生谈500年文脉传承
由于时间久远,虽然具体的实物没有留存,但沙河老师认为,红星路二段70号“完全有资格成为天府文化地标”,是因为这个地方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且,至今这个历史文脉一直没有断。“现在这个地方是一个传媒集群所在地,那么多报纸、杂志在这里编辑、出版,充满文化馨香之地。仅仅从明代开始算起,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沙河老师看来,除了杜甫草堂、武侯祠这样的地方,可以毫无疑问地被列为天府文化地标之外,像红星路二段70号、石室中学和华西坝,也值得大家特别关注,“从文翁算起,石室中学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华西坝,则是清代末年,现代西方文明在四川起步的地方。华西坝当然范围比较广,要找一个比较集中的文化地标,我觉得可以在钟楼、荷花池那一带找一些核心的地标。”
将“红星路二段70号”列为天府文化地标,辞赋名家何开四和资深媒体人奉友湘也都表示认同。何开四说:“将红星路二段列为天府文化地标,是完全够资格的。因为这个地方非常具有文化典型性,一个新闻、文艺集中的地方。红星路二段70号与布后街交叉相连,是一个文化荟萃地,可以梳理出好多历史掌故,文人来往频繁。据我所了解,四川很多重要的作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居住过,像沙汀、艾芜、周克芹等等。”奉友湘还提到,红星路二段70号及其四周,都是文脉相连的,是值得好好梳理的文化历史资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上官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