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洞里的答案

20.10.2016  09:06

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长征路报道组在古蔺红军洞采访。记者 付真卿 摄

    四川日报网消息 10月12日,记者一行驱车沿泸州古蔺县双沙镇背后陡峭的小路往山上行驶,绕过3个180度的大弯,到达当地的一处红色景点——红军洞。

    据说,1935年2月,红军进驻这个当时还叫“白沙场”的山间村镇时,一个连队就驻扎在这里。此后,无名洞穴就有了名字。这是一处喀斯特地貌。洞口呈喇叭形,外部开阔,越往里越逼仄。

    坐拥乌蒙山区少有的连片平坝,当时的白沙场人丁兴旺,并不缺乏借宿的地方。为什么红军战士要驻扎在这样一个条件艰苦的位置?

    走出洞穴,眼前豁然开朗,我们也找到了答案。洞口所在的山脊居高临下,群山环抱下,整个双沙镇都在视野之中,而洞口外树木乱石遮蔽,又形成了屏障,俨然一个天然碉堡。

    俯首眺望山脚下的双沙镇政府所在地,战士们的坚守更显得意义重大——政府所在的崔家祠堂原址,正是“白沙会议”的举办地。

    1935年2月15日下午,当时的红军核心层在这里召开会议,并制定了二渡赤水的行动计划,次日,又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为此后的长征鼓舞士气,凝聚思想。

    如今,红军洞外已经修建了石阶、栈道、观景亭,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长征路报道组记者 唐泽文 发自古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