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文化 万古长存

25.03.2015  21:04

  上里古镇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镇,这里有着古老的红军文化与独特的民俗风情。近年来,该镇以开发红色旅游为抓手,不断改善古镇的整体旅游环境,使古镇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得到深度开发,全面提升了古镇整体的旅游品质,受到游客的青睐。

   记录红色经典

  初春的上里,天空湛蓝,空气沁脾。走进古镇,街面上,琳琅满目的民间艺术品格外抢眼;门楣上,大红对联高高贴起;一些老人和孩子围坐在街边,欢声笑语不时在带有桐油味的青瓦房间飘散。

  狭长的青石板记录着上里的变化,斑驳的石拱桥映照着上里的变迁,昔日的红色文化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古朴清素的街巷民居和书香袭人的悠悠文脉让古镇文化气质优雅而淳朴。

  今年78岁的赵新华老人谈到古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这里既让人感受到曾经的沧桑和红军文化,又能感受到现代古镇的时尚气息。

  正如老人所言,古镇上,最令村民引以为豪的是当地的“红军文化”。

  上里古镇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地区之一。红色资源是上里人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宝贵的财富。这里用石头镌刻和墨书在墙壁上的红军标语随处可见,尤其是写在“红军石刻标语长廊”上的标语最为醒目。“自救救国”、“抗日救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抗日反蒋!”、“红军是反蒋抗日的主力军”……这些震撼人心的抗日救国标语,是红四方面军1935年6月——1936年2月在上里深入发动、宣传、组织人民群众抗日救国,在石桥、石碑、石坊、石壁、石柱上面书刻的口号,内容以抗日反蒋、动员群众打倒土豪劣绅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这些脍炙人口的标语曾唤起了多少人对解放战争的无限遐想,传播了多少渗透着红军与上里人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与传说。据悉,红军离开后,为保护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上里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石刻标语覆盖起来,解放后,又将其覆盖物去掉,使得这批革命文物又恢复原貌。1985年7月1日,上里镇境内红军标语石刻遗迹被列为雅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这些石刻标语的红色文化遗产大部分被收集、安放在河的两岸,供游人瞻仰。当年红军在雨城区建立了红色苏维埃政权,在这里打土豪,为穷人分田地,受到国民党调集的刘湘、薛岳等17个师、77个团兵力的围追堵截,红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拼刺刀、进行肉搏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说起上里的“红军文化”,不得不说老红军后代彭康的“红军饭店”。彭康的父亲彭庭先,16岁就参加工农红军,在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参与了百丈关战役、大丫口反击战等重大战役,身负多处枪伤,立了多次战功。“红军后代要继承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用智慧致富。”于是,彭康与爱人在上里开设了这家红军饭店。取名“红军饭店”,是为了要让红军的旗帜继续飘在人们心中,红军精神永远激励人们。

  上里的博大雄浑,造就了上里人淳朴、厚道、勇敢、坚强、奋发的性格。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军文化留下的红色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红军“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也激励着上里人不断前进,让秀美如画的古镇焕发新活力。古镇人淳朴厚道,继承沿袭了当年红军的优良传统,有的家里还挂着毛主席画像,家具虽然陈旧却打扫得非常干净。他们热情好客,主动向游人介绍古镇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听来生动感人意犹未尽。

  如今,走在青石铺就的上里古镇街道上,古朴典雅的房屋、矗立在村头的古树,一切似乎都在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打造旅游古镇

  如果说民间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凝聚孕育而成的文化根脉,那么其衍生处理旅游资源就是促使其不断生长、枝繁叶茂的养分所在。

  民间文化只有整合众多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够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古朴上里,孕育了深厚的红色文化。青山绿水间,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留下了一个个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远去,革命精神万古长存。在雨城区上里镇政府看来,这些红色资源丰富,发掘潜力巨大。近年来,上里镇以红色为主题,借助大自然与上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做到“红”与“绿”、“红”与“古”、“红”与“蓝”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综合性强品位高的旅游文化。

  上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军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大力挖掘和传播红色文化,努力构建生态上里、文化上里、民俗上里、红色上里、开放上里、和谐上里,并把每年10月确定为“红色文化活动月”,以努力扩大红军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开发亮点,丰富旅游产品,形成古镇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是上里镇旅游发展思路。作为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上里看重的不止是红军文化带来的社会效应,更是它的综合效益。作为雅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里红军文化在衍生旅游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让红军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因此让上里人、雅安人为自己特有的文化而骄傲。

  通过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上里实现了让优秀的民间文化从历史返回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而影响和润泽了更多的人。如今,古镇的文化、生态、旅游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上里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上里人熟悉、认同并引以为豪的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