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播下民族团结种子
在西昌市中心的彝海结盟纪念碑。 资料图片
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珍藏着一把看似普通的马刀,但对于德昌县永郎镇的回族村民沙开华来说,十分具有纪念意义。1974年6月15日,他把这把“红军刀”献给国家,珍藏在博物馆。
红军长征途经凉山,在凉山各族群众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红军刀”的故事
1935年5月,听说红军已到会理,离德昌不远了。由于国民党发动宣传,永定营(今永郎镇)的老百姓非常恐慌。
村民沙志全一家对红军不了解,与其他乡亲躲到山上。5月14日上午,从会理来的红军先头部队与镇守永定营的国民党团丁交火,占领永定营。大部队陆续赶到,永定营的街上、院坝、寺庙都是红军。
沙志全家也住了红军。红军一开始不知道沙志全家是回族,烧火煮饭,砍猪肉,还把沙志全家的菜刀砍坏了。后来,当红军中有人发现沙志全家墙上贴有回文,知道他们是回族后,觉得没有尊重回族的生活习惯,很过意不去,离开时在桌子上放了把马刀,还附上一张字条。
沙志全和父亲回到家里,看到马刀和字条,由于不识字,就拿去给保长看。保长说:“这是红军写的道歉条,说不知道你家是回族,实在对不起!向你家道歉!这把马刀是赔偿给你家的。”
这把“红军刀”被沙志全家珍藏,后来传到沙志全的儿子沙开华手上。1974年6月15日,沙开华把“红军刀”献给了国家。
民族团结的典范
当年,中央红军从会理出发时,精心布置了过彝区的准备工作,要求红军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会东县,红九军团在新田、红果等地书写“打倒修碉堡的土豪”等标语,向大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不侵犯群众利益。沿途群众主动为红军洗衣做饭、带路。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冕宁彝海边结盟,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冕宁北部彝区。
红军长征给凉山播下革命的火种,加速了凉山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在红军的影响下,近万名彝族青年参加了红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物,为彝区解放和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1950年,西昌解放,凉山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政策大力实行,党和政府大力选拔、培养民族干部;1952年,根据中央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近年来,国家加大民族地区扶贫力度,在道路交通、农村饮水、住房改造等方面着手,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
今年3月17日,凉山州提出,把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州民族工作的主抓手,广泛开展各民族认亲交友、结对互助、军民共建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