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抓就业着力拔“穷根”
近年来,青川县着眼贫困群众致贫根源,注重“授人以渔”,着力拔“穷根”,探索实行“提能+扶持+维权”就业扶贫新模式,促进贫困群众改“穷业”、奔小康。去年以来,全县技能培训7000余人次,1554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就业,就业扶贫成效显著。
一、充电提能夯基础,让贫困群众“能干活”。近年来,青川县大力实施授渔计划,立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广泛组织其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品牌培训、“职业技能+创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一是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引导培训。依托青川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围绕青川黑木耳、青川天麻、羊肚菌、青川竹荪、七佛贡茶、肉牛羊、青竹江娃娃鱼等特色种养业,开展引导式技术培训,着力引领贫困群众发展主导产业,提升创业成功率。同时,组建农林、科技等方面专家团队12人和擅长木工、泥工、焊工、刺绣等手艺的“土专家”团队3000余名,采取“1+1”“1+N”结对帮带模式,定期开展“坐诊式”指导服务,为贫困群众解疑答难、问诊把脉。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精准培训。根据贫困群众“缺什么补什么”的现实需要,上门入户征求意见,共同制定学习“菜单”,精心组织培训资源,量体裁衣开展精准培训。先后开展厨师、焊工、电工、家政、餐饮服务等市场需求紧缺的工种技术培训5000余人次。三是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体验培训。依托高校和省、市、县级优质企业、创新创业个体、乡土人才等资源,组织贫困群众开展体验式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学习典型做法,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发展信心,助力增收脱贫。先后组织开展体验培训学习20余期2000余人次。
二、精准扶持搭平台,让贫困群众“有活干”。根据贫困群众实际,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精准规划就业门路,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一是精准发力,搭建就业平台。围绕青川生态优势资源,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康养休闲等二、三产业上下功夫、做文章,建成了板桥乡红旗生态农业返乡创业园、三锅镇西阳坝现代农业返乡创业园。同时,扶持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研发、鲟鱼控温繁殖养殖研究等9个优秀创业项目落地,财政补贴资金420余万元,先后吸纳返乡创业3600余人,带动就业12000余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630人。二是精准激励,联结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奖补政策导向,择优遴选青川县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青川县新旺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家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作为就业扶贫基地,先后就近吸纳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154人,按照每人1000元奖补标准,支付就业岗位奖补资金15.4万元。定期组织优质企业分片区开展“一人就业,一家脱贫”为主题的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先后开展扶贫专场招聘会13场次,参与企业105家,提供岗位4520个,参与应聘人数170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岗位3200个。三是精准施策,就业援助兜底。围绕年龄结构偏大、劳动力较弱等特殊贫困家庭致脱贫难等问题,青川县切实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托底安置力度,因村制宜开发出“保洁绿化、治安协管、村道维护、交通管理、地质灾害监测、劳动保障协理员”六大类公益性岗位,着力安置农村贫困户中的残疾人、低保家庭成员、异地搬迁人员,公益性岗位实行全日制工作、半工半农、劳务承包等多种工作方式,按照300元每人每月补助标准,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现全县已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到岗履职” 356名。
三、依法维权优环境,让贫困群众“干成活”。按照“联动是前提、宣传是关键、制度是保障”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贫困农民工维权工作。一是设机构,强化部门联动。成立了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和项目建设业主单位为成员的农民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民工维权工作实行“专人主管、专职负责、专项推进、专题考核”。在此基础上,从县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住建、国土等部门抽调业务精干、思想过硬的工作人员组建农民工“大维权”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农民工工资案件的调查处理。同时,加大乡镇、企业、工地等维权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工作。二是强宣传,营造守法环境。通过电视、微信、微博、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普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营造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通过举办培训班、定期发送信息等方式,提高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负责人的法律水平,引导企业增强依法用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的守法意识。通过设立维权告示牌、发放维权手册和宣传活页等形式,提高广大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三是建制度,做好源头防范。为从源头上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发生,探索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兑付制度,构建起“一处拖欠,处处受限”的监管体系,确保贫困群体就业欠薪案件能够及时得到化解。去年以来,共为813名农民工追讨工资99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