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 要扶在“根”上帮到“点”上
4月7日早上7点不到,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村民杨廷华就和老伴扛着锄头出门了,“走快点,地还得赶紧翻完。”杨廷华一边走,一边催促。
“去年,我家就是靠着这些地脱贫的。”杨廷华告诉笔者,他本是村里的贫困户,第一书记张译文到村后,了解到他和老伴有种植技术,就鼓励他承包土地种植蔬菜。“去年8月,我家在村里承包土地种植反季节蔬菜,年底就挣了5万多元。”杨廷华的话中满是喜悦。
2015年,广安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提高工作透明度,针对贫困户个人制定脱贫计划,实行“第一书记”召回学习制度,确保脱贫攻坚扶在“根”上、帮到“点”上,全年减贫6302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精准识别
创新使用二维码
在龙安乡高潮村村民聂文周的家门口,一个贴在墙上的二维码格外醒目。笔者拿出手机,对着二维码一扫,“广安区龙安乡高潮村精准扶贫信息卡”显示了出来,聂文周家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享受的帮扶政策等信息一目了然。如今在广安区,每户贫困户家门口,都有这么一个二维码。
“这是依托我们建立的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生成的。”广安区扶贫移民局工作人员介绍,去年7月,广安区通过引入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建立贫困户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基本信息全部生成二维码进行管理。
“可以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管理效率。”该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广安区借助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开展贫困户二次复核、数据比对工作,及时清除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促进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精准发力
找准“穷根”对症下药
“我是上肢残疾,在外面打工厂里不要,又不能做太重的农活。”在龙安乡革新村,67岁的贫困户王泽明告诉笔者,“多亏村上给我想的办法,现在我的钱袋不再像从前那么紧巴巴的了。”针对王泽明的实际情况,村里为他制定了“1+1脱贫帮扶计划”,去年8月村上找到了养鱼大户杨盛荣,让他与王泽明结对子,帮助王泽明脱贫。
在杨盛荣的带领下,王泽明与他合伙承包了村里的一口鱼塘,由王泽明承担鱼塘的日常管理和饲养工作。“去年9月开始养鱼,年底我就分了3000多元。”王泽明告诉笔者。
该乡勇敢村基础条件落后,制约着村里经济发展。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马国香经过走访调研后,积极向上争取,新建和黑化村道10余公里,改善了村里的交通条件。“多亏修通了路,我们的菜才拉得出去。”村民杨太金说。
精准管理
“第一书记”召回促落实
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广安区结合实际,精准管理,实行“第一书记”召回学习制度,对脱贫工作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第一书记”进行“回炉再造”。对召回的“第一书记”,根据实情安排为期1—2天的思想作风建设培训与脱贫攻坚业务学习。对效果欠佳、整改程度滞后的,视其情况进行谈话学习,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跟踪问效;跟踪问效不合格的,采取转岗、免职、降职、降级、待岗等方式进行组织处理。同时,对召回上报、跟踪问效形成的相关材料,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年终考核、职务(岗位)变动等重要依据之一。(四川农村日报徐瑜 刘小平 谭军文 特约通讯员 廖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