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精准滴水灌溉达标 驼柳村3年“摘穷帽”
7月29日早上,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驼柳村村民漆明木和老伴坐在新修的院坝里,一边吃早饭一边看着一楼一底新建楼,“这楼房真漂亮!住起来比原来的土墙房子好多了。”
驼柳村因处于高坡与夹沟之间,被当地村民称为“夹皮沟”,村里因病、因残、因学等因素致贫的贫困人口达231人,占村总人口的18%。今年,驼柳村制定了扶贫开发3年规划:2015年帮助53户贫困户231个贫困人口脱贫解困,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5410元;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0元;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
精准扶贫,村民土房变楼房
2008年以前,漆明木一家5口人挤在只有3间屋的土墙房里,生活极为不便。“人家的房子冬暖夏凉,我的房子夏天像闷在蒸笼里,冬天冷风透过墙像冻在冰箱里。”说起以前的居住条件,漆明木颇为无奈,家里的3个孩子要上学,学费、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仅靠种庄稼挣钱,根本没有余钱修建楼房。
“5.12”汶川大地震后,漆明木家的土墙房受到严重损坏成为危房,村干部向镇政府反映情况,不久镇政府提供了一笔建房款,再加上漆明木向亲戚朋友借的钱,楼房总算修起来了。“别看现在还是一楼一底,但总算是正儿八经的楼房了。”漆明木眉毛笑成“豌豆荚”。
2014年,遂宁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大英县扶贫移民局了解到漆明木家的情况后,为他发放了1万元改善居住环境的扶贫资金,这笔钱犹如“及时雨”,房子不仅能够新修了,还简单地装饰了一番。“楼前有小院坝,墙刷得跟城里的房子一样白。”漆明木对目前的居住环境十分满意。
项目扶贫,“水田”告别旱地作物
吃完早饭,漆明木和老伴背着背篓到地里收玉米,“我们这里缺水,从前的水田都用来种旱地作物了。要是引水涵洞早点疏通就好了,也能多种点水稻,水稻要比玉米管钱。”漆明木一边掰玉米一边说。
漆明木口中的“引水涵洞”正是村民唯一水源的出入口。引水涵洞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因前些年引水涵洞出现垮塌,水根本引不过来,全村的农业用水基本只能“靠天吃饭”。驼柳村村支书肖家强介绍,该村农业用水几乎全靠10多公里远的高滩子水库放水,正常情况下水流到驼柳村需要3个多小时,如果全村插秧苗,需要7天不停地放水。
正是这些原因,让驼柳村农业产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为此,县扶贫移民局整合了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拨付10万元用于修复“引水涵洞”,35万元用于淘河、清淤泥、疏通沟渠等。“我们正准备开工修复涵洞,工程车辆通行的施工道路已经平整好,接下来的工程项目正在陆续开展。明年,村里就不会出现水田种旱作物的情况了。”肖家强自信地说。
驼柳村的脱贫之路远不止于此,专项扶贫、精准扶贫等政策、资金瞄向该村贫困户和产业发展,使扶贫开发的“精准度”大大增加。2013年,驼柳村有70多户贫困户,2014年减少为53户。“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力争让53户贫困户全面实现脱贫增收。”肖家强表示,目前,该村已经制定了3年发展规划,到2017年将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