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白玉县贫困户一个都不落下
记者 杨琦
隆冬时节,寒风刺骨。在海拔3800米的甘孜州白玉县灯龙乡,灯曲河水静静流淌,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格外清澈。
在灯龙乡政府院坝内,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热闹非凡。
“通过住房改造、开展陋习革命,房子漂亮了,屋内整洁了,我的脸也白起来了……呵呵呵!”村民们在讲述两个多月来扶贫攻坚带来的好处。
据了解,白玉是全省、甘孜州集“边、少、山、穷”四大特征于一体的典型贫困县,脱贫任务和形势艰巨繁重。在甘孜州扶贫攻坚号角吹响后,白玉于今年9月22日拉开了全县扶贫攻坚大幕。
精准识别 实施贫困户倒排序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坚决防止‘富人戴帽、穷人落榜’,全县贫困户一个都不能落下。”白玉县委书记康光友说。
为摸清全县贫困户数量和收入情况,白玉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贫困对象识别的各个环节,以保证贫困户认定透明、公开、公平、公正。制定了建卡贫困户登记卡表10张,先后4次发动各级干部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开展“回头看”,逐村逐户对贫困人口信息等进行登记核实,并与县级8个部门进行贫困户信息对比,清退不符合要求的贫困户600户1734人。
通过精准识别,白玉确立了全县81个贫困村、2565户9643人为建卡贫困人口。同时强化跟踪调查,实行动态精准管理。
精准识别后,全县以村为单位,严格按照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核的程序和环节,对贫困人员的经济收入情况、住房、生活生产、生体健康情况进行倒排序,实施优先帮扶。
据灯龙乡定戈村驻村干部绒他尔介绍,该村按照组内最穷、村内平衡、乡镇把关、和谐推进的识别原则,以及一访、二榜、三会、四议、五核的识别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实行倒排序,分级实施住房改造,开展住房帮扶工作。
据悉,白玉县着力优先改善贫困户住房问题,计划到2020年,县财政将整合各类资金2.5亿元用于5000余户农牧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七个一批 制定脱贫路线图
为加快脱贫步伐,白玉县提出了“七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特色产业带动一批、劳务就业转化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助学解困一批、惠民资金补偿一批,实现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
特色产业带动,变“输血”为“造血”,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针对全县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匮乏,白玉提出,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特色产业,吸附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培育和发展中来,努力实现户户有一名致富明白人。同时,鼓励支持贫困农牧民群众积极创业,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
该县立足资源优势,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宜商则商、宜游则有游的原则,构建昌台片区以牦牛养殖为主,白玉片区以藏香猪、藏鸡养殖及蔬菜、中藏药材种植为主,河坡片区以黑山羊养殖及优质粮油种植为主,盖玉片区以发展旅游业及中藏药材、种植马铃薯为主的格局,推进片区综合扶贫开发建设,带动群众增收。
在灯龙乡龚巴村,为改变昔日“年年扶、年年贫”的状况,该村按照“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思路,大力发展养殖业。“我们将统筹帮扶资源,准备投放山羊274只。同时,合作社将与贫困户签订协议,由合作社提供劳动培训和技术支持,通过合作社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为贫困户增收创造条件。”谈起山羊养殖,该村第一书记段正影可谓信心满满。
“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我们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发’,做到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白玉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郑宁说。
试点先行 探索积累脱贫经验
“试点先行、分布实施、打造一个、辐射一片”。自扶贫攻坚实施以来,白玉通过全县遴选,“贫困程度极深、各类传统陈规陋习多”的灯龙乡作为重点扶贫区域试点打造,示范引导,逐步在全县整体推进、全面铺开,积极探索积累扶贫经验。
“自然条件恶劣、思想观念落后、产业支撑乏力、环境脏乱差……全村群众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灯龙乡乡长多吉巴登告诉记者,尤其是环境卫生,以前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不好,生活垃圾随地处置,村道上常常一片乱象。
“厕所露天在村头,牛栏羊栏隔床头,污水横流扑鼻臭,饮水卫生无保障”是该乡龚巴村过去的真实写照。从而直接导致村民生存环境差,身体素质差。
为了让村民们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一场“革除陋习、洁净乡村”主题活动在灯龙乡迅速掀起。通过文明新风宣讲进乡村,结对帮扶,制定村规民约,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全乡各村老少齐动手,打造干净整洁的藏家环境。
“过去,我们村脏乱差可是远近出了名的,大家总是羡慕城里的生活环境。现在你看看,我家房前屋后多干净,屋内摆设整齐,生活用具齐全,跟你们城里人没什么两样吧!”龚巴村村民泽仁拥措自豪地向记者说道。
不仅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还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围绕‘四好标准’,我们选派各级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组,为全县81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确保每户贫困户有帮扶干部。”白玉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李杰文介绍,如今,在灯龙乡贫困农牧民群众正加快实施危房改造,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
“我们世代居住在偏僻闭塞的山沟里,没什么致富产业,只能种些洋芋、青稞糊口。”灯龙乡康通村村民西绕说,“现在村里来了驻村干部,动员发展种植业,还争取扶贫产业资金,给我们发展特色产业带来了机遇,明年我打算试种蔬菜。”
通过精准施策,白玉从2016年起全县每年将减少贫困村17个以上,减少贫困人口2000人左右。到2020年,8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964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牧民人均收入在全省2010年平均水平上翻一番,达到1028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