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用好加减法 把扶贫措施落在实处

14.05.2015  11:49

  5月9日,阆中市西山乡岳林垭村村民冯永健来到村口转悠,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喜:3位市交通运输局的干部正用仪器测绘村口一段200多米的碎石路,他盼望修通村道的愿望就要实现了。(2015年05月13日四川日报)

  报道称, 5月8日,阆中召开会议,为岳林垭村、井溪河村出台精准扶贫方案,提出产业扶持、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民生改善四大举措,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全市继续加强产业扶贫,补齐贫困地区产业链、价值链;提出“三层分类”措施,将贫困对象划分为“温饱巩固型”、“越温待哺型”和“成长发展型”三个层次分类扶持,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

  笔者认为,四川省阆中市为岳林垭村、井溪河村出台精准扶贫方案是全省实施精准扶贫的典范,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其的成功的做法,抓住新的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增添工作举措,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接受专访时指出,四川省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全力打好扶贫开发、致富奔小康的攻坚战,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正是如此,笔者认为,全力打好扶贫开发、致富奔小康的攻坚战就是要巧用“加法”和“减法”,实施精准措施,既要在“”字上做文章,又要在“”字上下功夫。所谓“加法”就是要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贫困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减法”则是在扶贫效果上要减少和消除贫困人口。

  毫无疑问,只有首先做好“加法”措施,通过抓好新村建设、培育富民产业、发展教育事业、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才保证精准扶贫取得实效。正像阆中市那样,将贫困对象划分为“温饱巩固型”、“越温待哺型”和“成长发展型”三个层次分类扶持,通过产业扶持、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民生改善等措施,做到真帮实扶,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2015年,该市将对65个贫困村、14359名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2016年,该市将对65个贫困村、14569名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直到2020年全市基本消除贫困现象。

  笔者认为,面对新的常态新的任务,四川要着力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如期完成减贫任务。一是要突出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二是要坚持把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明确先难后易、到村入户的工作思路,提高扶贫有效性、持续性。具体而言,在对象锁定上,要选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办的事,确保贫困人口优先扶持、优先受益。在识别管理上,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识别办法,已完成全省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对每个贫困户建立帮扶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在扶持措施上,要分析找准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规划和支持措施,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提高精准度。

  总之,实施精准扶贫要正确运用好加法和减法,把扶贫措施落在实处,这样才能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