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给残疾人扶贫带来机遇

17.07.2014  17:57

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其中有3/4生活在农村。同时,农村贫困残疾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近1/6,达到1230万。因此,残疾人贫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贫困问题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短板。

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残联共同主办的“残障与发展”论坛(2014)上,农村残疾人扶贫成为主要议题。与会专家认为,对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的脱贫、减贫必须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采取扶持措施,让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合理分享发展成果。

精准扶贫带来机遇

2013年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其主要内容是: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区、市)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表示,精准扶贫对过去“大水漫灌”、整村推进的大宏观式的扶贫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一是以人为本,以农村贫困人口为本,而不单纯是以原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造血能力为唯一标准;二是以建档立卡、瞄准机制作为基础,把每一个贫困人口找出来,然后在精准识别基础上精准帮扶。

他说,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残疾人扶贫带来空前的机遇。残疾人扶贫也从今年开始进入一个改革创新的阶段。改革创新的核心就是扶贫开发六大机制的建立,即贫困县考核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金融服务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每个机制都与残疾人扶贫密切相关。

困难不容忽视

程凯说,残疾与贫困具有同源性,而且互为因果。1990年,中国残联在成立之初就向中央提出要对残疾人特别是农村的残疾人进行专项扶贫的政策建议。1991年,国家批准设立康复扶贫贷款。

1991年到2000年是残疾人扶贫的探索阶段,首次提出了国家层面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任务目标,提出了康复扶贫贷款、小额信贷到户到人、公司加农户、扶贫开发加社会保障双轮驱动、建立残疾人服务体系等新的思路和理念。此后,残疾人扶贫的目标不断精确,措施日益针对。

但他也列举了残疾人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贫困残疾人数量大、贫困程度深,2013年全国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541.1元,是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7%,生活在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残疾人有423.7万人,无房或者居住在危房中的残疾人家庭有280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贫困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弱,为贫困残疾人服务的机制还不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介绍了他们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残疾人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残疾人可行能力低;残疾人家庭劳动力数量少,生产技能缺乏;资金缺乏,生产发展能力不足;社会融入程度低,脱贫动力不足。

加强精确化和针对性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表示,残疾人扶贫始终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他建议,残疾人扶贫一是应更加注重组织化、参与式建设。开发式扶贫核心是抓好产业和就业促进,是造血式的。长期以来受制于组织化程度低,贫困农户普遍存在着单家独户搞生产、形单影只找就业门路的现象。要抓住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实施精准扶贫、开展建档立卡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扶贫资源到村到户的有利条件,以明晰产权和受益权为基础,通过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组织形式,推动资源整合、要素集约和合理化运作,使贫困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组织化形式来积累实力、扩大规模。

二是应更重视多形式、个性化措施。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之后,包括贫困残疾人在内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都有清晰记载,省市县各级都有工作队,许多省还正在探索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法的扶贫方式,实行一对一的帮扶。这些工作机制和具体措施,对残疾人扶贫加大力度、创新方法和途径都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产业发展组织化经营中,可以针对残疾人特点,采取分工、分档、分业的方式,增加残疾人的参与途径;也可以采取统一服务、网上连接、来料加工、足不出户这些方式拓展残疾人参与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增加参与方式。

三是应更加注重差别化、针对性政策。因为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发展困难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雨露计划、扶贫信贷、异地搬迁这样的特惠政策,在惠农的基础上“惠贫”,在“惠贫”的基础上惠及残疾人。

程凯认为,要加强对残疾人扶贫的精确化和针对性。

他透露,最近,中国残联与财政部、住建部、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创新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主要政策措施包括:纳入考核监测机制,加强对贫困县残疾人扶贫工作考核;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机制中的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建立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扶持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加快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加强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拓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