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17.04.2015  10:16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在新形势下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向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联系我国贫困地区实际和当前经济发展大势,实现精准扶贫应该要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互联网+农业”,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问题。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农业具有巨大的互联网改造空间。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共享程度低,扶贫信息自动化建设严重落后于需求。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国际国内新形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导致信息不畅通,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互联网的介入,为农户和涉农企业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变化,克服信息弱势地位,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和现实的手段。“互联网+农业”,将改变农村的市场基因,让农村对接互联网大市场,以信息化的方式来提升农副产品的竞争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

        发展“互联网+农业”,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技能,为广泛开展“电商扶贫”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二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融入互联网的速度;三要改善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生态环境,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四要把发展农村物流业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流通模式,把物流体系延伸到田间地头;五要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电子商务交易的服务和监管,实现在网上交易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化、包装规范化、编码化和信息化。

        第二,金融扶贫,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从扶贫的金融需求来看,我国农村的发展需要金融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农业经营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存在周期长、风险大、盈利低等特点,一些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意将贷款投向农村,使得农业的贷款需求无法通过市场运行来满足,导致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有效的金融扶贫措施将是新时期扶贫的重要力量,对此我们应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健全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为农户脱贫提供金融支持。比如,积极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创新;适度降低市场门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以小贷公司、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微型金融机构,支持村镇银行不断扩大规模,推进微型金融进村;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采集农村农户、企业和合作社的信用信息,开展信用信息建档工作,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等。

        第三,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效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健全的扶贫行动体系,必须在政府、市场和贫困人群之间建立起建设性的伙伴关系。扶贫开发工作在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两者结合好,减贫才能获得最大成效。那么,如何使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此,应该在扶贫资源利用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推动扶贫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其一,在扶贫项目的立项和执行上可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可以把政府扶贫项目与企业项目、援助项目等相结合,这样一方面使政府资金起着补充和引导作用,动员更大范围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专业化的扶贫组织,利用其专业技能提高扶贫的效率。

        其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提高扶贫资金的附加值。民营企业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国家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但是目前企业开展的往往是以救助性活动为主的公益扶贫,这种方式的扶贫,常常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因此,政府可考虑引导企业创新公益模式,参与到开发式扶贫之中。有效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就要用政府的“”加上市场的“无形之手”去推动,促进扶贫资源优化配置、项目推进高质高效,合理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体系。

        其三,提高扶贫人员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的能力。扶贫工作干得好不好,扶贫效率高不高,扶贫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关键。应加大扶贫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扶贫开发的能力,然后通过他们的工作,把有效的市场机制引入到扶贫开发当中来。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打好新形势下精准扶贫攻坚战,不仅体现在扶贫对象的识别和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更要通过机制调整,使得权责统一、监督到位,从而帮到点子上、扶到人心里。只有准确辨别扶贫对象、合理运用各种措施,才能实现扶贫的目标价值,让贫困地区群众感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