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由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

06.07.2015  12:46

  7月3日,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平正带领村民冒雨整治被冲毁的路基。铺路、修水库、建垃圾池……驻村工作组的到来,让贫困户冉贵强竖起大拇指:“穷在深山有人帮,好日子有望。(”2015年07月04日四川日报) 

  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推进贫困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奔康的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推动精准扶贫由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真正把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实到户到人,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众所周知,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如此,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专访时说,四川省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全力打好扶贫开发、致富奔小康的攻坚战,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实践证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王东明调任四川省委书记以来,他多次赴大小凉山彝区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并为大小凉山彝区推进精准扶贫开“良方”,指出在对象锁定上,要选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办的事,确保贫困人口优先扶持、优先受益。在识别管理上,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识别办法,已完成全省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对每个贫困户建立帮扶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在扶持措施上,要分析找准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规划和支持措施,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提高精准度。 

  毋庸置疑,实施精准扶贫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精准减贫”。而要实现“精准减贫”的目标,就必须打出一套套各具特色的精准“组合拳”,变“雨过地皮湿”式传统扶贫为“水滴石穿”式精准扶贫,推动精准扶贫由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报道称,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从做好驻村帮扶这个扶贫“总漏斗”入手,专门成立驻村工作组,选派驻村干部常驻帮扶,建立第一书记工作制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与此同时,秦巴山区还采取个性化扶持措施,建立“一村一策,一户一台账”工作制度,精准识别贫困信息,户端出脱贫“菜单”,通过“菜单式”扶持,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实现了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譬如,广元市启动“3000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达州市强力推动精准扶贫措施的落实,南充市实行“一票否决”,倒逼精准施策。 

  笔者认为,所有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推进精准扶贫,政府以及我们的党员干部不是在那里指手画脚、纸上谈兵,而是按单“下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推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奔康。笔者建议,各级政府要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把资金项目整合起来,真正用在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贫困群众最紧迫的事情上;要完善和落实对口定点扶贫机制,加大帮扶力度,增强帮扶实效;要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扶贫攻坚工作格局。各级党员干部要率先吃透政策,准确理解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做好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员;要把扶贫工作计划、扶贫承诺事项、为民办实事工作等有机结合,积极帮助群众出主意、想办法,逐户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脱贫“菜单”。 

  总之,唯有以务实之举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才能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走出一条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