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精准扶贫新常态 深化扶贫攻坚新举措

15.04.2015  12:01

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四个全面”新常态的同时,结合苍溪县工作实际,怎样开创扶贫开发新常态这个课题,苍溪县扶贫移民局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思考。

一、新常态提升新境界

苍溪经历了扶贫开发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启动,八七攻坚、一体两翼几个大的政策转变创造了“庭院经济”、“生态家园”、“三园一村”等扶贫模式,被誉为“苍溪经验”曾在省内外推广。而每一政策转变和模式创新都给贫困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进入新一轮扶贫攻坚时期,如何破好题,开好局,抢战决胜制高度。自2014年精准扶贫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在全省山区县中率先甩掉贫困帽子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整合40多个部门集中推进农村10项重点工作,创新了五项机制,提出了四项保证措施,形成了全民大扶贫格局。通过精准识别,锁定了214个贫困村,3.2万贫困户,9.5万贫困人口,组建了39个扶贫攻坚督导组,214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动员万名党员帮万户,万名干部结对子,坚持以专项扶贫为统领,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到95个贫困村,实现了1.65万贫困人口脱贫解困。同时,也清醒地看到,现在距全面小康还不到5年时间,除贫困对象外,一般农户并非是小康之家,一般乡村也非全面小康乡村。鉴于目前的现状,扶贫攻坚的最佳时间只有3年。因此,精准扶贫新常态,就是要“锁定对象,突出重点,三年打基础,两年搞完善”,力争2018年完成扶贫攻坚任务,2020年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新常态改变新思维

纵观扶贫开发战略演变的历史和精准扶贫一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总体把握和宏观定性分析作出的正确判断。精准扶贫则是在客观指导下,根据扶贫开发实际,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量体裁衣,实化政策细化措施的过程。作为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要深刻理解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定势转变,更好地指导我们善于实现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思维方式突破。一是要在“”字上下功夫。要从过去帮扶捐资捐助搞慰问的传统思维,转向深入贫困村调查研究,分析致贫原因、解决突出问题。尤其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发展骨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村可持续发展,怎样帮助群众闯市场,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应成为单位帮扶的重点。二是要在“”字上做文章。要由过去单位有啥帮啥或简单地送点种子、肥料,搞点慰问等花架子,转向到瞄准靶心,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缺啥补啥,硬件不能少,软件要跟上,确保贫困农户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县平均水平。三是要在“”字上求突破。要由过去传统的模糊管理方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在机制上根据权、责、利对等原则,完善量化考核细节。在措施上,进一步细化标准,实化措施,落实责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三、新常态深化新举措

扶贫攻坚必须站在全面小康的战略高度,在正确把握宏观和微观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深化扶贫攻坚举措。

(一)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在机制上完善驻村帮扶领导问责办法,细化领导和班子政绩考核机制。参照广东扶贫“双报到”经验和中组部[2014]43号通知,把扶贫攻坚责任细化到每个领导和干部,形成扶贫攻坚强大活力。

(二)制定具体的脱贫标准。贫困户脱贫标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分解为五条标准,一是有骨干支柱产业;二是有抵御自然灾害的住房;三是水、电、路、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四是无适龄失学儿童、35岁以上人口参加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户籍人口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五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县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贫困村的脱贫标准根据本县实际提出“三个四”:一是“四有”,有村级文化阵地,有骨干支柱产业,有服务三农的商业网点,有服务农户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二是四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讯网络通。三是四化:农村管理社区化、农居环境园林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

(三)强化严格的督导职能。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十项重点工作将纳入牵头单位和协作部门主要政绩考核内容。二是突出重点。借鉴甘肃“一村一业—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经验,坚持“一乡一业一督导,一村一品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并以此作为帮扶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是倒排时间,倒排工期,定期督查,通报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