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准扶贫”成热词 国外扶贫工作模式多
2016年10月19日,安徽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彭庄村选派干部、扶贫组长张辉(右)耐心向贫困户苏具廷介绍村里精准扶贫帮扶措施。陈彬/东方IC
(记者李智 戚易斌 实习记者 欧阳啸鸿) 自2014年起,中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同时,10月17日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1992年12月22日,联合国通过了将10月17日设为国际消除贫困日的决议,旨在促进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意识。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引起各界广泛热议,“精准扶贫”成为关键词。
我国扶贫成就显著
今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30年的不断努力,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22亿人减少到5575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5年的5.7%。
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1日,法国巴黎,法国“人员救助”(Secours Populaire)机构在国民议会前组织了一场“空气食物”活动,要求欧洲更新食物救济项目。ChinaFotoPress/视觉中国
国外如何开展扶贫工作
自1990年来,极端贫困率减少了超过一半,但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目前,近20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3.1美元,而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36%。国外采取的扶贫模式大致分为三类: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极”模式、以印度为代表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和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方案”模式。
“发展极”模式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其核心方法就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建设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巴西、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等国均采取的这种模式。
“满足基本需求”模式由印度政府于1962年首先提出。其基本方法是建立最低生活水平,满足贫困群体的最低生活需要。印度政府大力推行“绿色革命”,推广高产农作物,提高粮食产量,以此来保证贫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
欧美发达国家在扶贫工作上大多采用“社会保障方案”模式。主要内容包括贫困家庭援助、抚养未成年子女补助、养老及困难补贴等。此外,根据国情不同,欧美国家的扶贫政策业略微有所区别。
德国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实行“团结计划”,该计划规定,为保证东部不发达地区建设,政府每年向东部提供数十亿欧元的援助款。
法国扶贫的核心计划为“积极就业团结收入”。该计划自2009年起实施,失业者可以领到每月400多欧元的补助金,如果他们找到临时工作或低薪工作,还可以领取一定比例的补助金。
为什么“精准扶贫”成为关键词?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当前,“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看得见的成效。
2015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精准扶贫”的含义正在逐步深化、扩展,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步深入,其内涵将越来越丰富,操作性越强,“精准扶贫,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8.36亿,其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70%。1978年-2010年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93.3%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