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到农家 还要翻过几道“梁”?

31.03.2014  16:31

扶贫到户一直就是一道难解的题。

 

扶贫开发成就举世公认,但最大教训就是精准扶贫不够。”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王思铁指出,贫困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资金项目指向不准等老大难问题亟待突破。

 

我省贫困人口目前仍高达625万。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啃下“硬骨头”,必须建立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机制,把钱和项目真正用在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贫困群众最紧迫的事情上。

 

认识到精准扶贫重要且必要,但要真正做到,难度很大。

 

难题如何破解?

 

精准识别

 

谁算贫困户,要有识别办法

 

据了解,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全国7.4万户住户抽样调查推算而来。我省也是逐级测算分解,指标下达到村,确定最终名单。

 

因此,作为精准扶贫第一步,找出谁是穷人似乎不难。按贫困线卡,低于2300元的就该是贫困户。“但真正到了村组,张三李四两家,谁是2300元谁是2350元?不可能挨个把粮食称了算账。”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在基层就是个概念。

 

识别末端在村上,考验就出现了。2013年,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邓维杰在调查“扶贫到户机制”时发现,有个村大部分受访村民不清楚贫困户如何确定,个别人不知自己如何就成了贫困户,尽管他们很乐意。

 

省扶贫移民局信息处副处长吴守清分析,第三方监督缺失,群众参与度不高,个别村干部难免“暗箱操作”、“优亲厚友”。

 

参与式识别无疑是种探索。2010年,遂宁市船山区复桥镇唐春村为认定30户特困户,挨社开会,社员提名,争得面红耳赤再表决。“群众盯着的,哪个敢帮亲顾友?”村支书席安平摇头。

 

基层干部执行力也有待提高。“县扶贫部门人手少,乡镇人少事多且下乡无补贴,村干部怕摆不平得罪人、怕没扶持措施跟进不好向贫困户交代、怕力度大了无法向一般农户交代,政策执行因此打折。”吴守清说,另外,精准识别面广量大,组织保障也很难。

 

据了解,国务院扶贫办正在研究识别办法。我省也在制定方案,精准找出真贫,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最终摸清贫困家底。

 

精准扶持

 

加强针对性,把“漫灌”变“滴灌

 

找对了人,还要找准“穷根”,开对“方子”,“靶向治疗”。

 

对此,省扶贫移民局信息处处长刘燕表示,下一步准备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因户施策、差异化扶贫正是对“撒胡椒面”式传统扶贫短板的完善。王思铁看来,扶贫开发重要手段是财政专项,过去不少专项用于扶持区域,成了“普惠”,偏离了穷人这个“靶心”;不少项目针对性不强,大水“漫灌”,必须转成“滴灌”。

 

他举例,扶贫重点县一入围就“请神容易送神难”;“扶强不扶弱”,有的把资金给龙头企业或大户让其“效益覆盖到户”,但穷人贫困依旧;住房改造更突出,补助一两万建房要七八万,穷人出不起只有补给非穷人。

 

把不准需求脉也会导致“脱靶”。沐川曾有两个村扶贫投入种植的茶树因缺乏灌溉设施而大幅减产甚至旱死。“实际上贫困户更希望先改善水、路等问题。以前没真正瞄准农户层面实际需求。”邓维杰表示,更不能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普遍疗法。

 

王思铁认为还是要让群众说了算。邓维杰建议给基层更大自主空间,也可引入第三方社会服务。

 

精准扶持没人不行。省扶贫局表示,还将探索建立帮扶责任制,确保每个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精准管理

 

要有出有进,进出有序

 

有进无出,精准扶贫便名不副实。记者采访发现,缺乏完善规范的贫困户退出机制在基层较为普遍。

 

有退出机制,还要有精准管理。实际上,全国每年逾千万量的减贫也是一种“退出”。但一位基层扶贫干部告诉记者,如何准确界定脱贫很难回答清楚,因为缺乏具体的标准。“基本根据下达的任务来,比如在某地搞了个项目,资金就量化到周边群众头上,很多贫困户也许钱都没看到,就脱贫了。”该干部表示,进出管理必须提高精准度。

 

对此,省扶贫移民局表示,下一步要实行动态管理。拟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劳动能力等情况变化,按期对脱贫对象和低于扶贫标准的农户进行核查,使稳定脱贫的及时退出,低于标准的及时纳入,实现有出有进,进出有序,确保扶贫信息的真实、可靠。

 

执行难不难?村支书席安平觉得有阻力,他觉得戴上“帽子”再取下来,哪怕只涉及几十元,群众也不愿意。但他相信,最终还得依靠群众来推动谁进谁出。

 

邓维杰还建议,扶贫部门的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要与相关部门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因病致贫、因灾返贫人口已成新阶段贫困人口重要构成部分,还要瞄准这部分“脆弱性人口”。(记者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