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精准扶贫 出实招助力藏族同胞同步奔小康

13.10.2015  10:09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三)

  因地制宜 四川藏区精准扶贫 出实招助力藏族同胞同步奔小康

  (记者 仲健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加快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四川藏区,针对特殊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在扶贫攻坚上精准发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四川藏区特点的农村扶贫改革奔康新路。

   阿坝州:财政改革精准发力 因地制宜 增强脱贫动力

  扶贫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如何因地制宜地在扶贫攻坚上做到精准发力?阿坝州在深化财政改革方面做了积极尝试。

  2014年,阿坝州民生保障支出153.2亿元,承诺的民生实事得以全部兑现。阿坝州的思路是:通过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结转结余资金统筹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存量资金潜力。

  据了解,阿坝州将财政扶贫、新村基础设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具有特定政策目标和使用方向,适合县级统筹管理、适用因素测算分配的农业转移支付资金纳入定向财力转移支付范围。这样一来,就充分赋予了县级自主权限,由其在规定范围内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大大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

  不仅如此,阿坝州还鼓励有条件的县开展财政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村或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部分所形成的资产平均量化到试点组织成员,探索财政支农项目资金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有效路径。通过一系列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措施,阿坝县构建起了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增强了农村的脱贫能力。

   甘孜州:狠抓产业扶贫 品牌打造和技术创新多措并

  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不注重项目的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往往会制约扶贫产业的有效发展。

  在推动产业扶贫工作过程中,甘孜州的做法是,始终以“圣洁甘孜”区域品牌为统领,将品牌打造和技术创新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围绕“三品一标”建设,甘孜州发展和规范专业合作社、扶强扶大农产品生产企业,形成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加工型龙头企业,对获得无公害认定、认证的基地和产品予以奖励。据了解,到2016年,甘孜州将完成全州18个县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定工作。甘孜州还通过一系列举措,鼓励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据了解,在甘孜州,凡经批准确认的名牌产品和品牌,在电、油、水、运、信贷、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在行政审批手续、进出口经营权技术开发立项等方面企业可获得优质服务。而对重点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调节税实行先征后返。这些创新举措大大激发了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推进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甘孜州还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系列配套标准,推进品牌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以提升川藏高原农特产品社会知名度,完善农牧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凉山州木里县: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实现有进有出 进出有据

  “谁是贫困户?如何识别?”“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针对村民实际收入无法清楚掌握、贫困户识别难的现状,作为凉山州唯一的藏族自治县,木里县根据自身特殊县情,通过分类建立特困户、五保户、残疾户、低保户“四户”信息台账卡,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后后,紧跟着的是怎样管理的难题。与一般的做法不同,木里县创新推行“能进能出”的精准管理体质。对扶贫对象家庭收支、劳动力的变化情况和贫困村扶贫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估,年终进行核查、调整,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进出有据。

  而对于贫困对象的帮扶,木里县也是创新地推行扶贫力量“合力攻坚”的精准帮扶机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社会投入,形成“目标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重点村、实施落到贫困户”的资金整合管理捆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