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精心策划 精细管理 精准发力高质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05.04.2017  19:41

 

渠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下“先手棋”,坚持结果导向打“主动仗”,创新模式机制,圆满完成了2016年6621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一、坚持“两避开”“五靠近”科学规划选址

按照“五性”(安全性、经济性、便利性、发展性、生态性)统一要求,规划选址,严格做到“两避开”(避开地灾隐患点、避开洪水淹没区),一次搬迁,终生心安,子孙受益,切实避免二次搬迁,因灾返贫。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规模适度,坚持“五靠近”(靠近园区、靠近景区、靠近城区、靠近社区、靠近业区),接受基础设施、配套功能辐射,得到公共服务、基层治理覆盖,受益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厚植发展优势,稳定增收来源,解决长远生计。

二、推行“两模式”“五机制”加快项目建设

尊重搬迁户意愿,创新建设模式。对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的住房采取统一规划、委托代建模式,有效解决了搬迁户建设资金筹措难、建筑材料赊欠难、参建民工组织难的“三难”问题,既有序推进住房建设,又严格守住政策红线。采用手机APP在建监管模式,建立挂图作战室,组建搬迁微信群,每三天上传施工图片,加强过程管理,做到进展心中有数、工作实时调度。

  抓住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九比九看”现场推进机制。 坚持按季“拉练”、分片“比武”,现场“报账”,逐项“核账”,阳光“晒账”,“背靠背”评分,“现兑现”问效。干得好的做经验交流、通报表扬,做得差的大会检讨、媒体“曝光”,倒逼工作落地落实。 二是“六民”监督管理机制。 找准易地扶贫搬迁风险点,每个村组建5-7人(搬迁户代表不少于3-4人)的建房理事会,全程参与建前、建中、建后监管,做到政策民晓、规划民议、选址民定、模式民选、队伍民招、建设民管,确保质量优良、施工安全、干部廉洁。 三是驻点对标质检机制。 统一印发建房质量标准,按乡派驻质量监管员,实时把严基础开挖、材料采购、施工工序、竣工验收等关口,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四是退役军人领衔攻坚机制。 对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较重的46个贫困村,择优选派46名退役军人领衔第一书记,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用保家卫国的精神攻坚拔寨。该做法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得到了中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五是正向激励与严肃问责结合机制。 坚持“四给”:给旗子、给帽子、给票子、给位置,激励干事者,重用有为者,激活为民情怀,点燃干事激情,奉献脱贫事业。2016年,245名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干部受到省市县表扬,112名帮扶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18名第一书记被提拔为副科级领导,34名副科级帮扶干部被提拔走上科级正职岗位。同时,坚持工作同抓、一事同责,严格问责、连带追责,惩戒不为者,问责失职者。先后发出问责通报12期,对2名乡镇和2名部门主要领导给予组织处理,对11名乡镇主要领导、4个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诫勉谈话。

三、突出“两覆盖”“五带动”稳定搬后增收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多给”的新要求,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围绕“5+1”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种养加销游产业覆盖130个贫困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覆盖所有搬迁户,突出“龙头企业带动”“返乡创业带动”“工商资本带动”“社会服务带动”“农旅融合带动”,多给贫困户培育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持续脱贫的机制。2016年,特色水果3万亩、花椒3.5万亩、核桃2.5万亩,特色水产养殖14家,生猪养殖家庭农场38家,禽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搬迁贫困户从中持续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基地务工收入、资产(金)入股收入、订单种植销售收入、乡村旅游经营收入等多项收入,确保贫困户精准受益、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