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180米深处电工生活:每次出来都觉得阳光新鲜

04.05.2014  13:57

中新网宜章5月4日电 题:探访180米深处“失联”电工的生活

记者 刘柱 徐志雄

一清早,谷志军在镇上买好菜,就会消失一整天——他在一座“神秘”的水电站工作。

这座位于湖南省宜章县杨梅山镇的“阴河水电站”,藏身在垂直地底下180米深处,以地下河水为动力发电。

五一”期间,记者带着好奇,探访了180米深处电工的生活。

在进入电站的隧道口,记者和谷志军等5人“”进宽约1米、高不过1.2米的老旧“铁笼”小电车,坐在几根枕木垫成的“凳子”上,挤成一团手脚都伸不开。电站站长欧资平说,“这已很宽松了,最多的时候要坐七、八个人。

电车缓缓开进隧道,在漆黑中感到丝丝阴凉,手机也失去了信号。车轮与铁轨发出剧烈的刺耳撞击声、生硬的枕木颠簸不断,让记者的头脑和屁股感到发麻,颇显不适。这条长约6000米的隧道,电车正常行使要一个小时。

行进约半个小时,电车突然“哐当”一声停了下来。“电车脱轨了。”凭着经验,欧资平说,“这是家常便饭。

欧资平说,现在是雨季,隧道内的积水冲塌了轨道下方的路基。借着昏暗的矿灯,欧资平和谷志军拿出千斤顶,顶起车头移上轨道,并用石块重新踮好路基。

这次“意外”事故,让这趟探访之旅又耽搁了近20多分钟。

经过4个岔道口后,终于到达隧道和水电站的交汇处,电机的轰鸣声和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再沿着只能走过一人、共224个石阶约60多米的阶梯,电站“尽收眼底”——由天然溶洞扩宽的大机房高近10米、两侧长约30米,发电机组、仪表区和两张床、电视影碟机等全在一起。

1982年当地最初是为了找生活用水,结果发现了这个落差很大的地下河。”欧资平说,1986年筹建电站,1988年建成,5台机组装机2500KW,年发电约700万度。

一进机房,就感到闷热难耐。“机组全部开机,温度可达40多度,人在这里就像蒸馒头一样。”巨大的轰鸣声,谷志军贴着记者的耳朵“”着说。今年44岁的他,已在电站工作了22年。他负责看守和维护机组、仪表。

在一张旧桌上放着一台21寸老电视和一个影碟机。谷志军说,平常除了看书报打发时间外,“也只能看有字幕的影碟,太吵了声音根本听不清”。

欧资平表示,他们工作一天,要上去轮休三天,“每次出去,一看到阳光就觉得特别新鲜,但至少要花一天多的时间才能平复头晕目眩的耳鸣感”。

据介绍,共有18名电工守护着这座地下河水电站,工作时间最长的是从找水源、水电站修建之初,便坚守在这里,已有近30年。高声、高湿的环境,让他们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风湿、神经衰弱等职业病。

在地底下的电站工作,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没有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只有墙上的一个挂钟在转动,步调与地上同步。

欧资平说,每过完一天,就会在挂历上划一个记号。时间一晃而过,今年46岁的他转眼已在地底下工作了18年。

最年轻的电工谷永庆工作有14年。当问及是否想“另谋就业”时,他告诉记者:“我们的父辈用智慧和汗水修建了这个水电站,我作为这里的一名职工感到骄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