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苦干的“簸箕书记”——记泸州方山村支书朱光荣

02.07.2014  13:21

   四川在线消息(谢玉丹 罗仕秀 记者 丁一) 人家当干部,长得像萝卜,他当村干部,面黄肌瘦。”江阳区方山镇方山村村民这样评价他们的村支书——朱光荣。从放弃10年“赶马”生涯开始,朱光荣14年如一日,心系方山村的山水人情。为民修路,引导村民发展蚕桑、种植木薯、走“核桃 养鸡”的循环致富路,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簸箕书记。

  原来,2002年,村里修路资金短缺,朱光荣瞒着妻子将家中两头肥猪卖掉,抽出1000元捐资修路。妻子发现后,不准朱光荣进屋,他只能睡簸箕,由此得了“簸箕书记”的名号。

   找载体调结构 为民开辟致富路

  “昔日方山坡,磨儿不转不烧锅,九十年代的方山坡,妇女少来单身汉多”。听到这样的流传,朱光荣触动很大,决心要让方山村大变样。

  方山村有百年的养蚕经验,可是技术落后,大多数村民靠运气收入。“自从加入养蚕技术协会,一季度养蚕收入2000多块,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收入。”村民王伟奇说。为创新养殖技术,2000年,朱光荣组建起养蚕技术协会,发展会员辐射到江北、丹林相邻的村、农户。养蚕技术协会不仅推广了“室外养蚕”、“方格簇上茧”、“六季蚕”等多项实用新技术,还采用集中销售方法,蚕桑产值从2004年的3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00万元。

朱光荣义务为村民发蚕种

  然而,从2008年起,养蚕产值开始下滑,随着物价上涨,养蚕成本增高,养蚕农户减少。朱光荣为增加农民收入,多次调研。“木薯是食用酒精的必备原料,在泸州这座酒城销路肯定好,而且木薯完全可粗放式种植,不需要多少技术和劳力。”朱光荣说。在试种阶段,木薯与玉米套种,一亩地光木薯收入达800元。试种成功后,朱光荣在2008年成立木薯专业合作社,大量引进木薯。村民周良山将家里的地全部种上木薯,年收入增加4000余元。同时,村民想外出打工,却苦于没人联系,朱光荣成立了村“劳务输出领导组”,经常与在外务工人员取得联系,通过支部牵线搭桥,先后向外输送农民工100余人,每年为村增加劳务收入70余万元。

  种植木薯的好景不长,由于方山村气候、土质原因,木薯植根不易于保存,朱光荣只能另寻它路。“方山村现在在打造泸州市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并利用核桃树逐渐长大后的遮阳效果,发展林下养土鸡,形成方山核桃产业的增收链。”朱光荣说。现在核桃种植基地已达5000多亩,预计2020年能达1万亩。加上村民养土鸡的收入,预计年产值将达500万元。

  通过以上诸多举措,朱光荣固本强源、稳中求进,真正建立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2013年,方山村村民纯收入6312元,创历史新高。

   送温暖给群众 构建和谐方山村

  6月3日,由于连下几天大雨,方山山体滑坡,进村公路被山洪掏空。“那天还下着大雨,朱支书站在公路旁,一直忙着招呼过往车辆,怕发生车祸。”村民王运容回忆到。在暴雨救灾中,朱光荣一方面组织灾情旁边农户的疏散,一方面与交通部门联系,及时整修公路,直到晚上才回家。

  像这样,朱光荣为了工作半夜回家的情况不少。朱光荣的妻子告诉记者:“前不久请技术人员为村民作免费培训,弄到凌晨一点才回家。”6月14日,专家实地指导种植户,发现村里大多数葡萄须根被淹在水里,而且已经变黑腐烂了。“这几天连降暴雨,我心里高兴还想存点水呢,免得以后干旱!”种植户老王解释。找到了原因,朱光荣马上和种植户用锄头将田边的缺口挖开,水哗哗的往外流,一直挖到凌晨一点才结束。

  “我们有啥困难,还来不及告诉他,朱支书就能提前帮我们解决。”三社郭少云说。朱光荣总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以兄长般的情义时刻心系方山村的山水人情。

  四社蔡学琼,其夫死亡后留下两个孩子和一位老人,茅草房墙体严重倾斜,抬头即可见天。村支部一边向政府打报告争取资金,一边为其联系建材,并组织村民投劳,为蔡学琼建成了三间平房。村民郭少云,10多年来居住在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地棚里,人畜共居,苍蝇成群,臭气熏天,村支部一班人外出到区工商联、区统战部“划缘”,为其筹资金、建材,又动员村民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为郭少云建了三间约90平方米的砖瓦房。郭少云之子郭中连,家里无多余钱供他上学,朱光荣为他读书多方奔走,一边找政府,一边找学校联系,为其减免了书本费,使他重返了校园。“现在郭中连已初中毕业,他们一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朱光荣说。近年来,方山村共完成山体滑坡户搬迁7户,为特困户新修建楼房840平方米。至今,全村没有一名失学儿童。

  不仅如此,针对全村幅员辽阔,地广人稀,治安不稳的情况,方山村成立了治保会、调委会、联防巡逻组,开展夜间巡逻,为村民创造了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如今,全村无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无群众集体上访,民事纠纷明显下降,人民安居乐业,安全感大大增强。

  如今,在江阳区方山镇方山村里,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条条惠民的举措,一件件暖民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