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甘孜土地生态效应不断“发酵”

29.07.2020  14:41

  高原好时节,草长莺飞时。“河流水质稳定,周边水生态未见异常,沿岸群众环保意识有提高……”7月初,康定市普沙绒乡火山村党支部书记小云的半年总结里,详细记录了立曲河火山村段治理管护情况,在他手机保存的百张立曲河照片里,有过去垃圾逐流的窘境,也有河清秀美的现状。

  这是甘孜土地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孜州严守生态红线、加大矿山治理,土地生态效应不断“发酵”,通过持续不断的土地综合治理,打造出一片绿意盎然的“金土地”。

  严守生态红线 打造“绿色银行

  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中,作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甘孜州,守护青山绿水,是加强生态保护,严守生态红线的基本要求。

  甘孜州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占该州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的62.7%;面积广、比例高,责任大。“将生态红线划好守牢,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州‘一张图’,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甘孜州自然资源局局长谭智泉说。

  同样是在康定市普沙绒乡,1998年9月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当地坚持在荒山上开垦种树,建起荷花湖森林公园。水绿起来,山青起来,生态旅游也发展起来。荷花湖森林公园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我们依托森林公园搞旅游接待,为游客提供马匹,路修通了、收入高了、房子漂亮了。”村民白玛说。

  据统计,从1998年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截至2019年,甘孜州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8.16万亩,林地面积从9125.42万亩增长到 10835.82 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1.61%上升到34.3%。通过森林管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工程,2018年,林区农牧民获得的年人均收益达2011元,较1997年增加了1376元、增长了2.2倍。

  加强水生态修复。截至2019年底,甘孜州完成划定生态红线面积6.97万平方公里。坚持以长江、黄河大保护为重点,扎实推进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水质优化。该州56个国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37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州无黑臭水体。

  如今,守好生态保护红线的观念,在甘孜群众心中已经扎根。在石渠县真达乡更思村,每家每户门前都放置有垃圾桶。村上有专人清理这些垃圾桶,收集起来的垃圾统一倒进村里的铁制垃圾箱内。更思村党支部书记甲它介绍,以前村民的生活垃圾都是四处乱倒,村口的河道里也倒满垃圾,自从实施集中收集以来,整个村子干干净净,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100%。

  治理废弃矿山 修复生态系统

  7月中旬,炉霍县废弃砂金矿,告别了往日的满目疮痍。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当地村民私采乱掘,留下了占地1.85平方公里的炉霍县砂金矿废矿,涉及该县7个乡镇,采矿区沿三条河流两岸呈点状分布,形成了大量的矿渣堆、矿坑,对土地形成压占、损毁,自然景观、河流河岸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当地实施河道疏浚、新建护岸、场地平整压实、覆土、种草,以及架设网围栏、新建步道、设置标志牌等工程,持之以恒对废弃矿山进行“救治”。通过对采矿区治理,一方面防治了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治理,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增加了环境容量,逐渐恢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功能。

  以往,甘孜州矿山开发设备原始、技术粗糙、工艺简单,矿产开发的小、散、乱、低以及过度开发,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曾被形象地描绘为“城里一座楼,山里一个坑”。

  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近年来,甘孜州将新发展理念融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提高“门槛”,实现有序开发,在保障经济发展同时,力图把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甘孜州把废弃矿山治理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先后实施炉霍砂金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长江干支流沿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黄河流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修复治理面积80余公顷,通过边坡治理、土地复垦、场地复绿、废弃建筑拆除、生态修复监测等工程手段,消除地质环境问题,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环境改善,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

  “治理前治理后两个样,以往住得提心吊胆,现在住得安全幸福。”炉霍县仁达乡村民扎西彭措感慨地说。(谢臣仁 张亚贤 记者 兰珍)

责任编辑:李婷玉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