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带来更多“获得感”

08.05.2015  19:27

   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教学研究部主任、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专家 赵泉民

  【核心观点】两年多来,简政放权层层“加码”,这种壮士断腕般的“自我革命”,彰显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改革预期,增强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5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今年继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为创业创新清障、服务。两年多来,简政放权层层“加码”,这种壮士断腕般的“自我革命”,彰显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改革预期,增强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核心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到底应该如何管市场?如何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些令人纠结的追问,在中国已讨论了30多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则持续了几百年。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计划与市场、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中进行,而且对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且反复的试错过程。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力量不断得到释放。正是认识上不断深化,才使得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最终带来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无须置疑,经过30多年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与此相适应的政府和市场关系已初步形成,但还不成熟,特别是市场的理念和力量还很脆弱。体现在市场规则不尽统一、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秩序还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够公平;政府权力过大、行政审批过杂、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凡此种种已掣肘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正是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也指明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简政”与“放权”必须双管齐下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置条件,就是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关键”。何为“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要“简政”,是指政府必须精简机构部门及人员;二是要“放权”,即减少对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占有权、控制权、审批权、决策权和分配权等,把相关的权力及其利益放还给企业、社会和市场。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简政”与“放权”必须双管齐下,缺一则难以为继。因为机构和权力相互滋生,机构派生助长权力、权力做实扩张机构,机构为外在表现形式、权力才是实质内容。从这一角度来看,放权比简政更重要、也更困难。所以,权力之道,一是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有权不可任性”;二是放回市场、社会手掌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社会创造力。

  唯有“简政”并“放权”,才有生机与活力。正是如此,本届政府主动把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将行政审批改革作为抓手和突破口。据统计,2014年国务院共开了40次常务会议,有21次部署了“简政放权”。简政放权力度和速度前所未有。其中,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减少76%,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32%,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00亿元,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简化、先照后证改革等陆续推进,清理并取消了资质资格许可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在此基础之上,2015年将再取消和下放200多项以前由国家有关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