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旅游扶贫“让人更有尊严”

16.03.2016  10:55

 

    □ 周万刚 谢国刚 张择君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 文/图

    一夜“春风”李花胜雪!连日来,宜宾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千亩李花如期盛开,漫山遍野的如雪李花与春风村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相映成趣,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春风村,一度被当地人作为贫穷村的代名词,如今却走出了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发展之路,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不足1800元一路飙升到2015年的192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和谐村。

    以游促农,农旅互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只是筠连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筠连不断探索“产业+旅游+扶贫”的和谐发展模式,依靠“好山好水好村庄”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扶贫之路。

    变无效资产为有效资源

    从2005年起,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带领春风村人在素有“地球癌症”之称的喀斯特地貌乱石山上种上了上千亩的李子树,敢叫“石头开花”的传奇行动,演绎出了全国知名的“春风精神”“春风经验”。

    “山是墨绿色的,水是清亮的,李花的香气直接蹿到鼻子里。”陕西商人王晓芹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春风村土地时感到的新鲜和愉悦。但最吸引这个商界女精英的,还是山水间沉睡的旅游资源。

    王晓芹说,贫困地区往往都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有很多的好风景,但因为交通不便,只能藏景深山无人识。不过这反而意味着有后发优势,可以在最好的状态下进行旅游开发,可以把贫困地区的无效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把有效资源转换为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把旅游产品转化为市场有效需求。

    “不仅仅卖李子,更要卖李花、卖新鲜空气、卖蓝天白云,要让客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近年来,春风村大搞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农家乐,大力实施综合开发,使筠连乡村旅游要素更加饱满、旅游层次更加丰富,更多的散客、组团游客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春风人从此吃上了乡村旅游饭。

    旅游扶贫“授人以渔

    “以前,我们这里山穷水恶,现在可以赛车、赏花、划船、钓鱼,想玩什么就有什么,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哦。”在明丽的春光下,筠连县塘坝乡村民张大娘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塘坝乡是筠连的普通乡镇,原来仅有煤矿企业两个,是典型的农业乡。后来通过清溪沟茶文化主题公园的打造,周边的农家乐蓬勃发展起来,各种产业也随之形成,如今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翰阳公司到筠连包装打造旅游景区,筠连旅游开启了从“”到“”的发展历程,景区周边的群众也尝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甜头”。

    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朝平说,旅游是“授人以渔”的一种扶贫方式,是“关联性最强”的一种扶贫方式,也是“让人更有尊严”的扶贫方式,不仅能带动住宿、餐饮、交通、农产品、手工小商品等一系列关联产业发展,而且能让贫困群众真正有参与感、成就感、尊严感,走出“等、靠、要”的困境。

    在该县类似塘坝乡这样因地制宜、农旅结合、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特色农业产业乡镇不在少数:巡司镇的生态茶园,大雪山镇的竹产业,高坪、蒿坝等乡镇的烤烟产业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观光体验。

    旅游扶贫助推全面奔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贫困地区。筠连县委书记王萍说,旅游扶贫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加油站”,是精准扶贫的“便民路”,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器”。

    筠连拥有以大雪山、神羊洞、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以五尺道、凌云关、大雪山红军墓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苗族大唢呐、苗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以红茶、苦丁茶、筠连水粉、黄牛干巴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资源,可以说,筠连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萍说,近年来,筠连县紧紧围绕“产业生态美、村庄特色美、农民幸福美、社会和谐美”的总体目标,注重产村相融、文旅互动,大力推广“旅游开发公司+景区管委会+专合组织+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了一批旅游开发企业,帮助贫困地区居民依托山清水秀的特色旅游资源,以直接开办农家乐、经营乡村旅馆、出售农副土特产品以及入股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几年的发展,筠连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初具规模,2015年共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31%。

    刘朝平说,筠连将以“经营村庄”为理念,按照“把全县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把每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建设、把每个农户当成一个小品来打造”的思路,把新村(聚居点)建设作为一项承接一产、带动三产的产业工程来抓,打造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