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筑梦、聚力、飞翔 ”关于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与思考

23.01.2015  18:05

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整体构建,系统推进。下面结合我校创新创业前期工作开展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

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导试点高校积极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近年来,试点院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如北京大学大力实施“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扶持计划依托北大的教育资源、研究资源、校友资源,以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孵化、创投基金“四位一体”服务创业为理念,以大学的综合资源优势,扶持帮助青年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创业学院,依托创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海峡两岸创新创业”等特色活动。中南大学成立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开办“中国大学生创业网”,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SIYB培训”等活动。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就开始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1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扩展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2010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正式成立,作为全国性学术团体接受教育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协作活动,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大力推荐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都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2014年8月,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和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川委办【2014】25号)要求各政府高校要“把握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明确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制度”等工作。

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教育模式也日益成熟,教育活动也更加丰富,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或管理机构,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创业计划大赛等课外活动。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基础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各类学科竞赛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等活动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机制、课程、平台三大建设为主线,整体构建,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以机制建设为统领,积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11年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西交校教【2011】5号),《意见》提出要“成立领导协调小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根据文件精神,我校已于2011年12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由校长牵头、揽括所有相关单位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上畅通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同时,学校确定了“六个有利于”和“四个趋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原则,按照创新思维(Thought)、创新方法(Methodology)、创新工具(Tool)和创业实践(Entrepreneurship)的“TMTE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整体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通过体制、文化、过程、方式和评价等五个层次创新,有效实现了“五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的互补融合、思维与方法的内在融合、教师教学指导与导师实践指导的互动融合、大众培养和精英化发展的双向融合。

2.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一方面,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本科生必修2-6个学分的创新课程,并根据工、理、管、文等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基于“TMTE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了12门创新创业类通识性课程。另一方面,要求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2010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正式建立了创业工程双学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创业工程学双学位要求学生掌握创业工程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与其第一专业所学融会贯通,以培养能在新创企业开创育成、中小企业二次孵化、大中型企业内部创业等领域发挥领导作用的复合型人才,2014年7月已经有首批创业工程二学位学生顺利毕业服务社会。2014年报名参加创业工程二学位学习的学生已经增长到四年前的3倍。

3.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训

全面实施多样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平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自2006年在我校启动以来,目前已开展9期,截止目前,我校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3800余项,累计投入经费1500余万元,超过20000名本科生直接参加了这些项目。学校连续七年次有项目入选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参与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申请产品专利300余项,产生了一大批软硬件成果;

学科竞赛平台——近年来,学校组织开展结构设计竞赛等22个校级学科竞赛活动,形成了“全校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自2011年以来,我校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一等奖103项、二等奖151项,省部级奖项1831项,获奖级别和总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同时,我校每年一届的“萌芽杯”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九届,形成创业计划书1000余份,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舞台。

创业实训、SYB、KAB创业培训平台——我校是省内首个将国际劳工组织为帮助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创业培训引入的高校,是省内首个与成都市就业局合作举办创业培训的高校,也是省内第一批具备独立开设创业培训、创业实训课程资格的高校,从2011年开始以来,已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课程15期,累计培训获得国家劳工组织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学生达2083人。

国内国际平台——学校积极与政府园区、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促进校企之间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打造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真实环境,为其创业就业打下基础。目前,已经在成都市的多个大学生创业园区和株洲机车研究所、四方车辆厂等董事单位中近60家轨道交通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其中有12个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0年学校引入了台湾国际创新创业协会的创业培养模式;2011年加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密西根大学发起的中华创新创业联盟(CEN);2012年与雷鸟商学院合作,共同设计合作议题派遣学生开展产业项目。2012年,学校与华夏创新创业基金会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开展独特的“命题类”创业竞赛,有国内外50余所大学共同参与的国际化创业竞赛盛事,成功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创业项目将即时孵化产生效益。

可以说,我校搭建的“机制——课程——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2014年,我校的《整体构建,系统推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获四川省“首批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称号,我校筹建的集科创活动开展、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微创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也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在中心内设立了包含教务、团委、科技园、招就处、创新创业俱乐部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不仅为创业团队在校内进行企业宣传和推广提供支持,还开展创业服务月活动,邀请校内外创业导师为学生创业项目或企业提供涵盖市场定位、发展规划、法律咨询、投融资等多个方面的深度咨询服务。一年来,中心共接待学生50000余人次,深受学生喜欢。

三、我校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1、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政策引导下,创新创业教育给高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广泛切关注。近几年来,尽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地处西部内陆,整体的思路与意识较为滞后,比起已经开展比起国内一些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比起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存在显著差距,需要加大投入,迎头猛追,实现学校的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

2、我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融合于学校育人的整个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较多是在正规教育之外开展的课余教育,致使创新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需要从学校的层级做好宏观的学科体系的整体规划,从学院的层面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课程教学的衔接与落实,我校要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让学生担当起社会服务使命,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3、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和整体推进。在2011年实践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明确提出由教务处牵头协同多部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优化校内各种教学资源。随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使各级政府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力度猛然加大,政府多部门与学校的多部门分别对接,造成信息资源不对称,使得工作机遇的延误甚至差错,所以需要学校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定期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使校内资源形成合力,统筹开展相关工作。

四、我校创新创业工作进一步开展建议与措施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国家竞争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径。我校应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鼓励自主创业”政策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管理,力争建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方位、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让在校大学生普遍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素质和创业技能。

2、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中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建立从创新到创业的无缝衔接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鼓励我校科技人才、专家、教授和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直接转变成创业者、企业家,直接进入产业体系、市场环节,将产学研结合落地实处,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动力。依托我校以工科为主、轨道交通为特色的学科优势,以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引领新常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3、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鼓励组建跨学院、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广泛应用与实践。精心打造创业导师库,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政府相关人员、杰出校友等作为创新创业导师。建立一支专兼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着力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打造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吸收借鉴他人经验,引进国内外名校Moocs课程、组织开展各种校级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活动,积极使用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的政策,推送业界最新资讯,形成“鼓励创新、勇于创业、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同时,打造一批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享时光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在学生中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在获得中渗透创新、创业、创意、创造的精神和理念。使全校同学接受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感染和洗礼,收获终生受用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创造理念和创业意识。

5、重点扶持种子选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选拔优秀团队进入实验实训和孵化基地,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学课程和培训,为他们提供创业导师团的教学支持,为他们的创业方案提供风险评估,并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苗圃预孵化和资金支持,并通过持续培育,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和创业引领者。使之成为点燃更多学生心中创新创业梦想的火炬,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作者简介:

卫飞飞,李静波: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