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奉献与情怀 不忘初心

08.11.2016  15:02

  ①李丹和小阿牛在一起

  ②2013年4月张守帅随解放军徒步进入宝兴灾区

  ③王国平(右)采访邓世昌玄外孙叶伟力

  ④何阳在北京培训期间

  ⑤重走长征路的记者在长征干部学院学员的帮助下越过溪水

  【卷首语】

  记者,是充满挑战和艰辛的职业。

  是什么支撑着一名记者,忘掉艰辛,甩掉疲惫,迎接挑战,用生动而真实的文字,用鲜活动人的画面,在新闻发生的一线,记录下社会的一步步变迁与进步?是一代代记者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和为民情怀。今天,让我们走入参与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四名优秀记者的故事中,走近重走长征路的川报全媒体集群记者的经历中,去感受这代代相传的美好情怀,去见证这不忘初心的新闻征途。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李丹:

  大凉山有我的牵挂

  □本报记者 李丹

  10月底,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李丹带着成都的30名爱心人士,前往凉山州布拖县一家幼儿园,给110名孩子带去洗漱包、文具用品等。

  今年下半年,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在全国新闻界开展,李丹讲述了她与一帮大山深处孩子的故事。经过层层选拔,她进入了最后的十强总决赛。

  她的故事要从2015年10月说起。

  那一年,李丹随节目组到凉山州布拖县木尔乡叶儿村感恩幼儿园蹲点采访。刚到叶儿村,李丹被幼儿园的现状惊呆了:整个幼儿园就一个水池,孩子们每天排队洗手要花去1个多小时;布拖县早晚温差在10摄氏度以上,可孩子们从早到晚都穿着凉鞋;一堂课上了20分钟就要到操场上去自习,因为要给下一个班腾教室、腾老师。

  在蹲点采访的十多天时间里,李丹和孩子们朝夕相处,教他们说普通话,和他们一起吃饭、做游戏,还请来县上教育局的同志,商量筹钱添几间板房教室……“离开叶儿村那天,孩子们情绪有点低落。”演讲中,李丹哽咽着回忆:孩子们都低着头,睁着大大的眼睛却不说话,10岁的彝族女孩小阿牛还从家里装了满满一塑料袋的黑土豆送给她……

  回到成都,作为系列报道之一的《大山深处的幼儿园》在四川卫视播出,引起强烈反响,省政府出台了专项政策。微信上的朋友、成都的一所小学、一家公益组织,为孩子们募集了一大车物品。2015年11月,李丹和同事们重返大凉山。

  “工作11年来,那一次的蹲点采访有点不一样。”李丹说,现在播报脱贫攻坚新闻,她看到的不再是隔着屏幕的一个个画面,一串串没有感情的数字,因为她亲手摸过娃娃们穿着凉鞋的冰冷小脚丫,亲口教会他们用普通话说“超市”“地铁”,她亲耳听到小阿牛告诉她自己的梦想……

  前不久,叶儿村感恩幼儿园的孙园长给李丹发来照片,在照片中李丹看到了新添的板房、改造后的教室、参加全县舞蹈比赛的小阿牛。李丹也告诉孙园长,他们又联系好了一家公益组织,将在布拖县建3个爱心食堂。

  【希望】

  这一次的蹲点采访,对于我触动很大,希望通过我们的采访报道足迹,为大山深处的孩子踏出一条走出大山的路,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拥抱他们的未来!

   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

  观察社会记者的责任

  □本报记者 付真卿

  最近几年,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总是被不断问起同一个问题:“作为一家内陆媒体的记者,为何要坚持不懈关注在空间时间上都如此遥远的北洋海军和甲午海战?”

  11月6日,记者电话联系上王国平时,他正在珠海,刚刚结束了对珠海航展的报道。是的,王国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迷,已经连续多届报道珠海航展。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王国平最早关注北洋海军和甲午海战的动机。

  2013年10月,丹东港发现疑似有关甲午沉舰的文物,王国平至此开始了他长达3年、行程5万公里的探寻甲午之旅。在今年我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他的探寻之旅,打动众人。“最难忘的应该是跟经远舰的‘亲密接触’吧。”2014年8月,王国平策划了一次大胆的行动,他要出海寻找沉没120年的经远舰。王国平回忆,有关经远舰的沉没地,史学界长久以来争论不休。当年,他在一次采访中确认经远舰的具体沉没位置就在辽宁省庄河市黑岛镇外海域,但这在当时并不被学界认可,因为它跟日本甲午战后公布的坐标不符。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2014年王国平找到知名水下摄影师慨文,又联系了潜水渔民。当年8月底,王国平和拍摄小组租下一艘渔船出海,最终在水下13米拍到了经远舰的照片。“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就如同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王国平说。

  事后证明,王国平的这次发现,很可能会改写甲午海战的历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甲午海战最重要的一次发现。”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这样评价。

  2014年时逢甲午海战120周年,王国平凭借着专业深厚的新闻功底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通过实地探访和查证,采访了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甲午战争博物馆创始馆长戚俊杰、邓世昌玄外孙叶伟力等人,掌握了大量国内外历史资料,先后发出《买定远镇远 四川出了30万两白银》《日舰并未直接击沉任何北洋军舰》等报道。

  回过头来回答文章开始时的那个问题,王国平说:“甲午战争就是一部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需要不时翻阅的参考书。报道甲午,不仅仅是追寻历史,更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希望】

  作为记者最大的荣幸就是能够仔细观察这个社会,记录下其中的细节。文字的魅力存在于众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中。作为记者,唯有砥砺前行。

  重走长征路的经历让川报全媒体集群记者们感悟深深——

  长征精神变得更加立体

  金秋十月,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记者们再次重走长征路。

  金沙江、大渡河、赤水河、泸定桥、雪山、草地……沿着当年红军在川长征的足迹,川报全媒体集群5支小分队一路追寻,聆听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对8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追忆,寻访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一路走下来,记者们收获满满,感悟深深。

  □本报记者 阮长安

  体验爬雪山

  感悟坚定信念的力量

  川报观察客户端年轻记者杨琳,今年已经三次重走长征路,从泸州到凉山再到巴中,一路走来,记录长征路上的变迁。她说,在巴中通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17225块无名烈士墓碑列阵以排山倒海的姿态涌入眼帘,触摸他们的墓碑,感受历史的余温,震撼而又悲壮!“这就是历史,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有机会记录时代风云,一定要用更多的好作品反映时代变迁。”“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溪流考验’后,海拔已经到了4000米,距离垭口还有一公里山路。此时,我的腿如同灌了铅一般沉重,每迈出一步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是今年刚入职的新记者黄大海在小金县两河口梦笔雪山体验时的感受:“红军战士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才能在雪山走出一条生路。”

  年轻记者雷倢是一名“海归”,这次跟随阿坝小分队来到海拔4000米的川西北高原采访。她说,以前觉得长征路在课本上,重走长征路才发现,长征一直在现实中。在她看来,同步奔小康就像一场新的长征,这场新长征中,要做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作品更有力

  实现更有效的传播

  一路走来,记者们欣喜地发现,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会理到彝海,从彝海到安顺场,金沙江、大渡河——当年长征路上的天堑被一条云端上的雅西高速公路变成了通途。

  在小金县两河口,红军翻越的雪山下,小镇居民将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相结合,办起了旅游合作社,努力摘掉贫困“帽子”;毛尔盖的下八寨,偏远藏乡建起了全州第一个教育促进委员会,奖励家庭送孩子上学。

  川报编辑夏丽莎,跟随泸州小分队深入乌蒙山区,她感叹,一次身体力行的“重走”,让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红军长征精神,变得更加立体。今昔对比,红军走过的地方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做好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甘孜小分队记者徐登林说,对长征最好的纪念,无疑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对记者而言,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中,要用更有力的作品、更有效的传播,落实“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

  四川日报记者张守帅:

  真实地展示社会进步

  □本报记者 刘宇男

  张守帅,一度被同事们戏称为“新生代灾难记者”。

  因为过去几年里,一遇灾难,作为记者的他常会出现在救灾一线。“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张守帅随两名资深记者前往青川灾区。行至东河口时,上面的堰塞湖即将泄洪,车辆都往外开,救援力量也往高处转移。是进是退?两名老记者决定,带张守帅进去看看。

  沿着河谷,他们看见一对夫妇坐在河中心的石头上恸哭。妻子说母亲被埋,父亲在对面山头上生死未卜。这时,上游来水越来越近,余震又来袭。“我们准备撤,可不想抛下他们,就劝他们活着更重要,最终他们和我们一起撤离。”“这是我新闻实践的第一课。灾难发生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力所能及时,伸出援手比弄清事实更重要。”从青川返回途中,一群小孩举着牌子:“你们辛苦了!”那一刻,张守帅感受到记者职业的荣光。

  积累了灾难应对经验,张守帅面对突发事件更从容。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宝兴县城还是信息孤岛,张守帅和同事决定进去探个究竟。到了观岩山,50米长的垮塌区泥沙俱下,飞石滚滚。“我们焦急地等了半小时,决定赌一把,冲过去。”冲到半截,一块巨石从头顶呼啸而过,幸好只砸到路旁的护栏。《“冲过去,就是宝兴”》这篇体验式报道荣获2013年度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参加我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张守帅讲述天梯上的彝寨故事。

  雅安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处在大渡河绝壁之上,没有路,进出村依靠攀附在悬崖上的绳索、藤蔓等。10多年前,老支书骆国龙决定在峭壁上修路,硬是带着小伙们凿出了1.5米宽的骡马道。

  2014年9月,张守帅到古路村采访,在这条天梯上汗流浃背走了8小时,骆国龙的女儿却说:“你走的是高速路。”

  赶上汉源县实施“交通大会战”,天梯要安护栏。去年“五一”前,护栏完工,村民邀请张守帅来看变化。当晚,张守帅住在村民家,一群人围着火塘畅想未来,笑个不停。“这些笑声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看到了村民不等不靠的坚韧精神。”在一次次感动中,张守帅成为了社会进步过程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希望】

  持续、真实地记录群众生活,展示社会发展和进步,使我的记者职业在光阴里永不褪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新闻工作者何阳:

  “平凡好人”激励我前行

  □本报记者 钟振宇

  采访何阳,他谈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坚守”。

  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80后管理者,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大众健康报》副总编辑何阳有着他的坚持:“尽管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很大挑战,但再大的困难也要顶住,在改革创新中坚守阵地,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作为一名年轻的管理者,敢于迎难而上,是他留给同事的印象。何阳的这份勇气来自于一位陈大哥,“陈大哥为了工作,不惧重病和死亡,给了我破除万难的勇气。”

  这位影响何阳成长的陈大哥,正是今年我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何阳的讲稿《我眼中的平凡好人》里的主人翁——原武胜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加林,他因积劳成疾,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4岁。

  何阳认识陈加林是在2006年。那一年,何阳在广安电台工作,到武胜采访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汤群芳的事迹,陈加林负责组织协调采访工作。在与陈加林相处的20多天里,经常看到他用左手按压腹部,吃常备的药。当时,陈加林已是一名胆囊癌晚期患者。

  陈加林为了工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他走后,数千人为他送行、上万网友留言悼念。何阳含着泪水,完成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篇长篇通讯《平凡好人》。

  “在一起工作了20多天,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成为了我的采访对象,也成为了我心中的榜样。”何阳说。

  从参加工作至今,何阳有11个春节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陈加林大哥为了照顾其他家庭困难的同事,主动让出自己享受房改政策购买的住房,和他相比,我多值几天班算不了啥。”

  无论是做记者,还是走上管理岗位,有了急难险重的任务,何阳总是带头上。为采访藏区牧民定居行动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何阳数次深入甘孜藏区,与牧民同吃同住,采写出长篇通讯。“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将不忘初心,始终将采访视角投向这些平凡‘好人’,并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前行。”何阳目光坚定。

  【希望】

  无论传统媒体发展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媒体人的优良传统,在转型和创新中迎来新的一片天地。

  ①李丹和小阿牛在一起。②2013年4月,张守帅随解放军徒步进入宝兴灾区。③王国平(左)采访邓世昌玄外孙叶伟力。④何阳在北京培训期间。

  以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⑤重走长征路的记者在长征干部学院学员的帮助下越过溪水。 本报记者 阮长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