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第三次创业 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21.03.2014  16:01

 

              2014年的春天,“第三次创业”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校园热词,在学校的发展进入平稳期之时,“第三次创业”再次激发起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强烈反响和普遍认同,快速发展的成大,需要一种精神的引领和发展的动力。

第三次创业,学校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又将走向何方,我们采访了校党委书记屠火明。

 

压力和责任   我们前进的动力

  “作为学校领导,我一直有一种压力,事关教育的事业是崇高且责任重大的,我们这所地方本科院校,其发展变化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部分,还代表和体现着成都这座城市的形象,更肩负着所有师生和校友的热切期盼。但是,目前的成大离我们期望的大学还有很大差距,与成都这座西南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匹配,所以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毫无意外,我们的开篇,带着深深的责任和使命感。

  压力,最终转化为强大动力,十年的建设,成大从一所基础十分薄弱的新升本院校,发展为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从一所只有28名正高职称、11名博士学位教师的师资队伍极其薄弱的学校,发展成为拥有二百余名博士,百余名教授的人才聚集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取得零的突破,是在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零的突破,是在2010年,海外孔子学院申办成功,是在2010年,临床医学专业申办成功,是在2012年,川抗所的成功并入,是在2013年……十年间,学校的二次创业,有太多零的突破,有太多值得欢欣鼓舞的日子。

  机遇永远属于那些有胆实,有抱负,不安于现状的“弄潮儿”,凭借勇气与智慧,努力与坚韧,我们把无变成有,把有变成优,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就此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谈古论今。

  “过去十年,在学校二次创业过程中,因为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贯彻市委市政府办好成都大学的决心,学校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凝心聚力,主动出击,在关键时期的关键环节上抓住机遇,因而实现了跨越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大学框架的建设,为第三次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屠火明用一句话总结了学校二次创业的经验与收获。

  将学校放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思考和讨论问题。压力,再一次转化成强大动力,心中的理想和现实的责任召唤着我们,第三次创业,是师生共同的期盼,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将指向更加高远的未来。

  

第三次创业

新的理念、方法、目标、手段

  第三次创业,什么将是最重要的转变?

  “第三次创业,我们要解决的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容、途径、方法及大学文化建设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屠火明说。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一道走入了高校与社会融合更紧密的时代,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同时,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影响着大学里原有的生态,社会上过度兜售的“丛林原则”,使大学里利益驱动、利已主义原则成为天经地义,于是出现社会对大学礼崩乐坏、杂乱无章的批判。每一所高校,都在重新思考着大学的精神和价值。

  而我们这所近年来不断融合壮大的高等学校,较短的历史积淀和来自多元文化的个体意识,使我们称之为大学灵魂的群体精神和文化形成缓慢。

  但是,我们仍可以从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从大学的根基与未来中寻找到正确的理念和方法。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按办大学的开放的,包容的、前沿的,活跃的、律己的思维,来共同思考大学的未来。

  因此,第三次创业,对成大来说,首先还是理念观念的转变,既要研究高等教育,又要关注社会进步;既要着眼现实,又要放眼未来;既要尊重规律和基础,又要坚持创新和跨越;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有雄心壮志;既要充分认识成绩,又要充分看到困难和问题。以办好大学的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种转变总有一天会带来习惯的转变和大学面貌的转变。

  其次,在制度和导向层面,学校将集中财力办大事,力争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力求在学科转换上有突破,为学校发展装上更优质的引擎,以点带面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在具体工作上,学校将抓准重点突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服务成都发展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大专业平台建设、重点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等作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以地方服务作为学校科研的新的增长点,增强学术竞争力,在现有的大学评价体系下,提升学校发展的显性指标,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同时,实现内部管理的精细,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流程的优化。为学校事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提质升位是柔性的,也是全面的,第三次创业,我们希望通过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尽快在主要领域实现突破,创造条件、鼓舞人心、凝聚智慧、扎实进步,一步一个台阶,走向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明天。

  第三次创业,羽翼渐丰的成大开始寻求“心智”的成熟。第三次创业的目标寓于过程之中,追求我们认可的精神价值和存在方式,这种追求的本身,就值得尝试,值得坚持。

 

第三次创业

提质升位、内涵建设

  2014年,改革的旗帜在中国高高飘扬,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学校的第三次创业,是在中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是在大学框架基本形成的现实条件下,学校真正迈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

  2014年,学校提出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和服务成都发展两大基本战略,重点做好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内部管理能力和推进新校区建设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都将着眼于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按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好大学,培养好学生。

  人才强校是学校发展的抓手。优秀的人力资源是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线,根据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服务成都发展则是我们这所地方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一所姓成都名大学的城市型综合大学、不断提高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更体现着我们的特色。通过服务成都服务世界,提升学校对成都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影响力。

  这是学校在第三次创业开局之年的工作思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才强校为抓手,以服务成都为手段,提升成大作为大学的显性指标,让成大真正成为人才的摇篮,社会的智库、创新的基地和师生引以为豪的家园。


  “良好的精神面貌,过硬的专业本领,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学校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采访的最后,屠火明再次强调了群体和群体中每一个人的重要价值。

  的确,学校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作品,是师生的整体精神素质决定了我们事业的大小、品质和高度。而我们真的有这样一群心怀教育理想,情系成大发展的人。毕竟,发展中的成大是我们生活、感情和事业的平台。这里承载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第三次创业,我们同样是在创造自己的事业,坚守理想,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见证了我们青春和热血的地方留下我们奋斗的身影和坚实有力的足迹。


    (文/春夏   登载于《成都大学报》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