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创业之我见】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焰:理念、改革与人才培养

23.05.2014  18:21
 

对于第三次创业,不同岗位的人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与构建“创业梦想”,最后汇集成集聚全体成大人智慧的“成大梦”。无论是学校还是各学院,都应坚持务实创新的创业精神,注重创业路上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逐步在“为什么创、创什么、怎样创”等基本问题上形成共识,进而转化为清晰的设计图与路线图。

 

发展观:顶天、立地、人本

  第三次创业和第一、二次创业的重要区别在于,前两次偏“”、偏外延扩张;第三次偏“”,重内涵发展。如果说第一次是“落地”、第二次是“奠基”,那么第三次就是“强心”——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此,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就是我们的发展观。

  “向上顶天、向下立地、中立人本”,是我关于第三次创业发展理念的思考。这一发展观集中于“顶层设计”的理念中。顶天立地即既能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又能到田间地头找感受。“顶天”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三个发展趋向:世界融合发展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巨大影响;社会管理生态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传统高校向现代大学转型并分类发展的趋势。“立地”就是要接成都发展需求之地气,接学校发展之实际,接学科专业建设之实际,接师资队伍之实际。除了顶天立地,还有一点尤为关键,那就是立于“顶天立地”之间的“人本”: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人的需要与发展。只有“以人为本”,调动起每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众马拉车”,第三次创业才会迸发出无穷动力。有人本温度,就一定有创业力度。

第三次创业中,管理者应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尽可能给每个成大人提供参与创业的更好平台?每个成大人也应该想:我该怎样参与创业?第三次创业路上,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表达需要怎样的创业、每个系、学院、部门都能提出需要怎样的创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个人—团队—部门—学校”的创业是一种怎样的联动关系和因果循环?需要怎样的制度设计、权力分配、利益调整与保障?进而在决策中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增强“个人—团队—部门—学校”的创业活力。旅游文化产业学院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就是学院学工老师们探索的一个“创业”新机制,在每个辅导员工作室,都能清晰地看到新时期学生工作既具职业性、专业性又具实践性和综合性,辅导员的激情与才能都被激活。因此,第三次创业我希望能具备“向上顶天、向下立地,中立人本”的发展观,这也符合中国古代传统“天地人”的哲学思想及生态观。

 

改革:推动内部治理流程再造

  第三次创业需要学校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改革。十八大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成大第三次创业完全吻合了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时间节拍。学校抓住契机,成立“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如果说,政府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要做的是理顺结构体系、向学校放权、推动现代学校制度、管办评分离和学校分类管理,那么作为学校而言,我们应当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上有所作为。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机制与流程再造。

  所谓创业就是体制机制的再造,体制机制一活满盘皆活。第三次创业中,应当进行组织结构优化和流程再造,而流程再造的核心,是设计以教师、学生的满意度为导向的工作流程。例如,设计面向教师的满意度更高的职称评审机制、更能激发活力的二级管理机制等等。对于各学院内部管理而言,流程再造可遵循这样一个循环而上的步骤:向行政人员、教师广泛征集流程再造的项目;成立流程再造项目委员会;构思设想与流程设计;评估诊断设计流程;新流程启用;监测评估——流程重建。无论学校还是各学院,改革机制与流程再造要获得成功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班子富有远见和真心改革,能够带领全体教职工投入并坚持实施;其次,流程再造的设计人员和决策层要能直接接触并深刻理解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律及师生的合理需求。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在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也将在第三次创业中,借力流程再造等改革举措推广至全院所有学生所有专业,促进学生由传统的局限在一个“单元”内的学习,实现到“小区”里去选择,促成自主学习的引导与指导。

 

中心任务: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大学,最本质、最中心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政策举措、管理、经费投向都应立足人才培养之需要。

  十八大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立德树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重点要抓好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这根“红线”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所有工作中。这里的党建是“大党建”的概念,主管学校方向感和动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大学是党建,开展第三次创业是党建,恢复校名是党建,学校文化与精神建设是党建,师德师风、校风学风是党建,党建一旦融汇了,凝聚力和动力就涌现了。怎样培养人?就是要坚持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素质提升为“主线”,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深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第三次创业,凝聚力是基础,持续动力是前提,战斗力是关键,三力合一就是要把红线和主线扭成一股绳,红线指引方向,主线增强实力,用这股绳拉动第三次创业不断前行。

  人才培养理当以学生为中心。然而,我们有时并未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和出发点来设计工作,依然以计划、学科、教师为中心。例如,有老师认为我们的教学大纲还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制定,而以应付检查为主。此外,一些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建设等,也未能真正为学生所用。中国教育大而不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尚未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我们面前的学生,不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书籍上的概念,而是现实的、生动的、不断成长中的鲜活的人。“以生为本”,就是要将我们的视角聚焦于学生。经过一个学生的经线是教学培养线,主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纬线是党建与学工线,主要培育学生的人格、情商、发展综合素质。从学生这个点为中心出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评估其需求,通过改革对入学教育、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导师制等进行流程再造,将过去各自为政的各种资源重新整合,才能践行“以生为本”的内在要求。实现“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推动“全人教育”改革,应该是第三次创业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刊于《成都大学报》第315期 编辑 肖乃田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