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进村 村民脱贫增信心

25.11.2015  23:33

 

上午采摘的蔬菜卖了1580元。到11月20日,今年我家卖菜收入19.6万元、卖鱼18万元。年底总收入能有40万,再干一年就修新房。”11月22日14时25分,从仪陇县城卖菜回来,巴中市恩阳区群乐乡新河村村民马宗平才吃上午饭。“要不是郭书记争取资金修路,引来自来水,请来专家培训技术,跑来贷款发展产业,我还是‘一穷二白’。

 

新河村距恩阳城区60余公里,距南充市仪陇县城不到30公里,偏僻闭塞,村民戏称“顾不上地区”。2010年,马宗平4间土坯房因日晒雨淋、无钱维修而全部垮塌,无房可住,两个孩子又相继读大学,他只好和妻子外出务工,但也入不敷出,修新房就成了夫妻俩的奢望。201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810元,像马宗平这样的贫困户,新河村有86户391人,还有9个光棍,是巴中市699个贫困村之一。

 

精准扶贫派出699名“第一书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2014年巴中市组建了808个驻村工作队、选派了699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并在总结第一轮“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经验后,出台了《巴中市扶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第一书记”当好脱贫奔康规划员、项目资金协调员等“八大员”,重点谋划推动实施一批帮扶项目、回引1-2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等“九件事”,确保驻村帮扶不走过场。

 

新河村村民口中的“第一书记”,说的是区委办工作信息科科长郭崇显。2014年7月,郭显崇被选派担任新河村“第一书记”。当天,他就和村干部一起入户走访,“四看”(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三问”(问病痛、问收入、问梦想)、“两听”(听呼声、听建议),不到2个月,郭崇显就走访了全部86户贫困户,掌握了每户贫困户的家庭状况。“那几天,郭书记都是头顶毒辣的太阳挨家挨户走,连顶帽子都没戴,两个月晒成了‘包公脸’。”新河村支部书记罗明武打消了“郭崇显前来镀金”的猜疑。

 

找准症结为村民“开药方治穷病

 

陈思玖年事已高,儿子瘫痪,孙女读书,宜政策兜底救助”、“马宗平干活卖力致富愿望强烈,可帮扶发展种养殖业”、“新河一到雨季就泛滥,冲毁两岸庄稼,该治理”……在郭崇显的“民情日记”里,新河村致贫的症结逐渐凸显:全村1829人,就有700多人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703861部队’,缺乏技术带头人,是典型的基础设施差、技术滞后型贫困村。

 

找准了症结,郭崇显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多次讨论后,为新河村开出“药方”:改善基础设施,利用资源优势,回引创业成功人士,发展莲藕、果蔬、土猪、水产等,带领村民脱贫奔康。

 

在新河村驻村一年,“第一书记”郭崇显的31个“民情故事”就被传为佳话:进村一个月,就争取到50万元资金,给村里硬化了4公里“开门路”。通过自己的“娘家”协调相关部门,修好“小农水”,让129户580人吃上了自来水。大打“乡情牌”,成功引回谢红、张森等创业成功人士,规模发展莲藕、生态鱼、猕猴桃660亩。配套建好图书室、数字影院、技术培训中心等文化阵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除草、垒厢、施肥、播种,11月22日下午3时,在新河村蔬菜基地里,马宗平正带领20名村民种植时令蔬菜。他说,2014年失业回家,想发展产业致富,又莫“起火粮”。郭崇显知道情况后,帮他贷款5万元,养了20亩生态鱼、种了80亩蔬菜,当年收入3.8万元。尝到甜头后,今年初,郭崇显又帮他跑来贷款8万元,养鱼50亩、种菜380亩,每天吸纳2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有郭书记给我们做后盾,我们脱贫奔康的信心更足了。”马宗平说。( 王兴元 记者 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