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来了 村里悄悄变了

31.08.2015  10:22

扶贫攻坚、整体覆盖、全面小康……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我省将于8月底对列入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建档立卡的11501个贫困村以及芦山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村,逐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第一书记”是什么人?下村去干什么?干得好不好?有人说,“第一书记”下村多半是走过场,来基层“镀金”的;也有人说,“第一书记”就是个“民情调解员”,处理基层邻里纠纷的……那么,到底“第一书记”下村,会给村里带来什么变化?他们和村“两委”的关系又该如何平衡?

 

名词解释

 

第一书记

 

按照目前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和精准扶贫等重要指示精神,把从各级机关中选派出来的政治素质好,善于做群众工作,作风扎实,甘于奉献的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派驻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要从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

 

A

 

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

 

进村第一天,村民就给他“”起

 

秦巴山区之一的达州市宣汉县,受地势所限,发展相对滞后。而对于宣汉县当地的红岭乡湾桥村,这个总人口不足1800人,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的山区小村落而言,发展、脱贫,再到致富,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2013年8月的一天,一个个子不高,瘦瘦精精,年龄40岁出头的青年人,一边拿着手机拍照发微信,一边径直走进了村委会办公室。“你好,我是县交通局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股的股长成家宇,这次县里派我到你们村任‘第一书记’,今天我来报到。”成家宇自报家门,并递上了任职通知书。

 

对面的老支书和村干部,面面相觑。还没等大家客套客套,成家宇就直奔主题,“我这一路上又是坐汽车又是骑摩托才进村,你们谁能带我去村里转转。”一名年老的村干部站起身来,“走,我带你去!

 

就这么,这一老一少上路了。用成家宇自己的话说,“当时心情很好,在机关坐了十来年,很少到基层走一走。”然而,越走成家宇的心情越差,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没有一亩标准化的产业田,没有一口规整的山坪塘,上百名村民吃水、用水只能用自家堰塘里的污水,灌溉用水就更谈不上了……走着走着,他的眉头越来越皱。

 

不看了,回村委会,把干部们都叫来,开会!”当走到村里最困难的7组时,看着眼前近1000亩的荒坡旱田,成家宇忍不住了。回到村委会,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仅村干部都在,还有不少村民代表也围拢过来,办公室烟雾缭绕,但大家都没说一句话,气氛很凝重。

 

啪!”突然,7组村民冉启华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你们这些干部不敢说,我来说!小成,这些年我们村来的帮扶干部,不少了!来了走,走了来,你要是想着来这儿搞耍的,我劝你趁早回去。要想我们老百姓念你的好,先把吃水的问题解决了。

 

一旁的村干部们赶紧向成家宇解释说,“我们村穷怕了,要产业没产业,要基建没基建。所以老百姓很不高兴。

 

头一次面对这种情况,成家宇事后回忆,“当时真是超出我的想像,没想到这么恼火。”可他还是强压心里的委屈,当场表态,“大家等着看吧,看我是不是个‘走过场’的人。

 

后来的时间里,成家宇通过“娘家”交通局,为湾桥村申请了180多万元基建资金,彻底整治了吃水难、出行难等遗留问题。2014年,他还多方活动请来了县里的农业专家进村指导村民种海椒,并带头示范,现如今海椒田已扩种至50亩,亩产值1万元。同时,村民对产业结构调整也很有积极性,在成家宇的牵线搭桥下,村里的500亩黄花梨,200亩青脆李更是长势喜人……2014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近百户人尝到了产业脱贫的甜头。

 

现如今,成家宇的“第一书记”工作还在继续,而冉启华提及他,更是赞不绝口,“这个县里来的干部,工作真不错!

 

天天走村串户,他见识到“基层冷暖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七家村,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村之一。当地疾控中心党支部书记张世军,2014年是七家村的“第一书记”。

 

张世军初到村委会时,村干部们相当热情,村支书杨明志紧拽着他的手说,“早就盼着区里能有个干部,到我们村来帮忙。”原来,灾后重建涉及到的农房重建、卫生防疫、产业调整等等,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这是村干部所欠缺的,却正是张世军这样的机关干部所擅长的。

 

比如农房重建,因灾后重建,七家村有115亩土地,143户村民需要调地拆迁,张世军和村干部一起,天天走村串户。用他自己的话说,“真的是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叫 ‘基层冷暖’,有的村民对调地拆迁不理解,对我们上门了解情况冷嘲热讽;有的村民直接门都不开,还向我们泼水驱赶。

 

可越是这样,越让张世军觉得七家村必须紧抓灾后重建的机会,彻底脱贫致富。“我在七家村走村串户,发现村里产业零零散散,村貌冷冷清清,好不容易有个‘茶叶’产业,但都是小打小闹。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张世军告诉记者。于是,他和村干部们带着重建图纸去串门,拿着产业规划去谈心……渐渐打消了村民的各种疑虑,并最终顺利推行了七家村重建项目之一的清河民族文化小区,让农民集中居住,统筹发展旅游资源。

 

为了搞好产业调整,2014年初,一连好几天,张世军不像以往那样和村干部们一起走村串户,反倒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写东西、查资料。还是村支书杨明志麻起胆子,推开了门,“老张,你在干啥子?虽然小区建设上正轨了,但还没到‘休息’的时候哦,村里的产业发展,下一步咋办。

老杨,你来得正好!我这几天就在想这个事儿。这样,你把大家都叫来,咱们商量商量,看下一步发展哪个产业比较好。”一边说着,张世军一边拿出自己思考已久的 《七家村产业发展思路》递给杨明志。杨明志是越看越欢喜,立即喊村干部围拢过来,“大家看看,商量下,下一步产业发展咋办。张书记,就是我们的‘吹号人’,大家跟着他一起干。

 

就这么,在张世军牵头下,在综合了村干部们的意见后,七家村的700亩茶叶种植基地,发展了起来。七家村,也彻底走上了百姓集中居住,出门就有茶叶产业的灾后重建脱贫路。

 

张书记,没官架,讲究实干,跟着他,希望大。”谈及自己对张世军这个“第一书记”的印象,杨明志说得很直接。

 

B

 

第一书记”的责任和工作

 

与村两委形成脱贫致富的合力

 

成家宇、张世军,是我省推动精准扶贫,选派机关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的小剪影。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各地已选派1.5万名机关干部下村担任“第一书记”。那么,“第一书记”群体究竟应该在农村基层发挥怎样的作用?与村“两委”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怎样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

 

责任: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

 

对此,省委组织部方面表示,按照目前情况来看,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严管党治党要求,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对全省18.6万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一次全覆盖调查摸底,并针对书记能力经验不足、不胜任,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等情况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从县乡机关选派了一批基层经验丰富、善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下村担任“第一书记”。

 

要说‘第一书记’在基层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他们的责任所在。简单地说,就是要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省委组织部方面表示。

 

千条理、万句话,归根到底,农村要发展,脱贫致富是关键。而发展的核心就是必须得有 “吹号人”、“领头羊”。而这,正是我省选派“第一书记”下村的目的之一。

 

同时,整顿软弱涣散村,夯实党建堡垒基础,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也是“第一书记”下村的目标之一。那么,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班子如何形成合力?

 

那就必须得学会协同配合。村支书、村干部,大多是本村土生土长,“人头清、套路熟”,而“第一书记”往往来自县委、区政府等机关,有文化懂政策,更有资源优势,但如果自高自大,不俯下身子倾听基层一线声音,很容易出现“纸上谈兵”。

 

因此,“第一书记”不仅要承担驻村帮扶的日常任务,更要与“村两委”及时沟通、互相协调,把双方各自的优势都充分发挥起来。

 

工作:抓好 “八件事”、当好“五大员

 

除此之外,省委组织部还要求“第一书记”入村必须做好“八件事”,即:培养和选拔出一个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好班子、帮助谋划和选准一条富村富民的发展好路子、帮助协调落实一个以上帮扶项目或资金、物色培养一批优秀村级后备干部、建立完善一套村级运行好制度、落实一项便民服务好举措、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当好“五大员”,即:当好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深入调查农村情况,搞清楚农民期盼;当好党建指导员,指导村“两委”搞好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活力和凝聚力;当好农村政策的宣传员,确保党在农村的政策真正落实;当好农民群众的服务员,为老百姓办成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当好社会矛盾的调解员,协调化解农村邻里纠纷、家庭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省委组织部方面表示,“也就是说,‘第一书记’既要访民情、听意见,又要下得去、干得好,为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注入强劲动力。” (四川农村日报 记者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