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5.四川热词:“第一书记”

31.01.2016  11:36

 

【新闻眼】

  热词:第一书记

  2015年,四川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本是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却把自己的锅碗瓢盆搬到了农村,把办公室设在了田间地头,这群人就是“第一书记”。

  【详细阅读】

  首先来看一个数字:2736。2736块钱能买到什么?你可能会想到,一部智能手机、一个小家电。其实2736元,是我们国家的贫困线,如果一个人一整年的收入低于这个数,就属于贫困人口。在四川,截至2014年底,这样的人还有整整497.65万。我们常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为了解决贫困地区“火车头”的问题。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随后,四川启动选派工作,规定“脱产驻村”是刚性要求;8月,1.5万名“第一书记”全部到任,覆盖了所有贫困村。

  选出来、派下去,当然不是农村风光一日游。“第一书记”到位后须脱产驻村,任职2年,在村的工作时间不得低于全年工作日总数的三分之二。进了村,他们就得找准贫困的症结,想办法精准发力。我们来看看第一书记们到任后都是怎么干的。

  今年夏天,在达州通川区,木龙村“第一书记”蒲政兰,完善了水利设施,让农民一亩地收成多了400斤;在凉山喜德,瓦西村第一书记刘骥,摸清情况后,制定实施了村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在广元剑阁,四五村第一书记王富民为村里培植了140多亩的核桃产业;在宜宾长宁,桂花村第一书记卢希,成立了苗木、水产养殖、肉牛养殖三大农业专合社,帮沿湖21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679元。

  除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我们常说“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第一书记进了村,还带去了观念、思路上的新风尚。雅安市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第一书记罗明芳,准备把村里产的生姜进行初加工,注册品牌,卖到网上,打破传统“散售利薄”的枷锁。

 

  按规定,“第一书记”还需要签订一份“军令状”,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每年底和任职期满,派出单位等部门将对第一书记进行考核,不合格的还得被召回。去年10月,广元53名“第一书记”因扶贫不力被召回;11月,巴中南江召回17名;12月,达州召回241名,并规定两年内被召回的“第一书记”不得提拔重用。

  选派“第一书记”,搭建扶贫政令的畅通管道,体现的是四川在精准脱贫上的超强举措。2015年,四川在精准脱贫上,还有其他很多亮点。

  去年4月,四川扶贫大会诊;7月,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召开,全面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并开出“五个一批”等治穷良方;10月,十大扶贫专项方案重磅出炉,涉及财政总资金1400余亿元。回望2015,四川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预计减贫117万人。

  【多一句】

  脱贫奔康,是四川未来5年的一场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第一书记们正在发力。为农民多引进一些资金、多上一些项目,制定一个好规划、发展一个好产业,这都是“第一书记”的任务。我们期待,在第一书记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巴蜀大地上,一匹匹脱贫励志的“逆袭”黑马,能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