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笔芯回收 成都中学生获哈佛创新赛冠军

21.04.2015  13:15

  成都二诊考试刚结束,三原外国语学校的杨雨婷与王娅欣就登上了前往上海的飞机。她们将代表三原与石室天府的十余位学生组成的团队,参加2015年中国大智汇的创新挑战赛。这项由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官方直属的比赛旨在激发中国高中生的学术研究素养,以及社会创新思考能力。

  经过与4000多学生的角逐,最终与她们一同进入决赛的,有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上海外国语附中等12支代表队。他们就“人类未来十大重要议题”展开创新研究与实践。强手如林,两位女生没想到拿下了这项赛事宝贵的第一名。获得冠军的这个项目名字有些“拗口”,名为《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学生环境教育知性分离现象分析及环境教育创新策略》,关注在很多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中性笔芯回收问题。

  去年9月,三原学生赵滢滢了解到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一年要使用150亿支中性笔芯,“如果首尾相连,可绕地球赤道45圈”,金属笔头是重金属,笔芯是难以降解的塑料,如果不进行回收那危害不亚于电池。她与同学们便在两校开展起笔芯回收活动。但回收率不是很高。大家是没有环保意识吗?小组在两校发放了问卷发现大家的环保意识达到了95%以上。“有意识,无行动,这是为什么?”如此,十余人的小组决定根据这个现象做调研、写论文参与中国大智汇比赛。

  同场竞技的比赛队伍里,有研究“3D打印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的,比起笔芯回收看起来真要“高大上”些。但成都学子的这项创新策略以更“接地气”获得了来自哈佛大学等高校教授的认可。三原与石室天府的学生们,在全英文论文中,结合中国当代中学生环境现状与行为心理学对知行分离进行了分析。学生们将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观点“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作为理论基础,又与手机软件商洽谈免费使用了其类似“打卡培养习惯”的APP,解决了大多数人有意识但缺乏行为延续的问题。“或许是比起900元才能打印一个小建筑模型,我们的更有操作度,且没花一分钱,才获得冠军的。”学生王娅欣其实还没有介绍,她与杨雨婷的英文表达与应变能力也不容小觑。

  华西都市报记者肖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