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街故事:“高笋塘”孝子崔沔挖塘栽高笋

24.05.2014  09:34

   原标题: 每一条老街

      2014年4月29日,成都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成都市地名管理条例》。这个条例,为保护成都地名的纯洁性做了一些规定,如禁止以国外地名、国内外企业名、产品名和商品名,为道路、桥梁、隧道、轨道站点等城市公共设施命名。有人说,这个《条例》也被称为成都“史上最严”的地名管理法规。

  说到成都地名的“纯洁性”,其实应该回到城市的文化基因上,或者说回到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上。地名里,自然最主要包含了成都的街道名。

  很多人说,成都的街道名字很有特色,很多地名的背后藏着不少有趣的故事。这在全国不多见。

  有个杭州来成都旅游的美女说,成都的街道很好玩,但也稀奇古怪:有的像一条粗短的盲肠,几秒钟的距离,有的则像细细的鹅肠,九曲十八弯;还有的则像一个道士的葫芦,口小肚大,给人一种进得来出不去的恐惧。她认为,成都的街道就像是成都著名的火锅一样,初一接触,肯定被麻辣得受不了,但事后回味起来又不住流口水,再想嗨吃一顿。

  这是因为,成都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古城,许多街道名称都与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相关,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氛围的渗透和继承。于是,成都的街巷也极多,名字也“稀奇古怪”了。

  有权威机构统计过,成都目前的街道大约有600多条,巷道240条,以“”名街的212条,以桥梁为名的共33处,还有以里、坝、村、沟、湾、道、坊、池、堰、碾、山、口、庙、坡等等为名的共80多处,街巷名称变动很大。

  成都街道的得名,有专家把它们划分为以下各类:祠庙堂所类、衙署兵营类、姓氏家族类、市场作坊类、桥梁水系类、地貌风物类、经传辞语类,祈祥祝愿类、名人遗址类、方位字序类以及新旧民主革命词汇类等。

  但不管哪种类型,关于成都街道的掌故是不得不说的,尤其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街道,里面藏着的好玩龙门阵更是“”也捂不住的。阿贵

   高笋塘:孝子崔沔挖塘栽高笋

  高笋塘是成都出北门的主要通道。相传在唐朝时,这里还是一片田地,只稀稀拉拉地住了十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姓崔,他家有个孩子崔沔,8岁时父亲就死了,13岁时,他妈又得了眼病,他变卖了家产,到处为母亲求医问药。崔沔小小年纪,就支撑起这个家。崔家的屋门口有个水塘,塘边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住在这里的人每天从这里经过。一天晚上,母子俩正吃饭,门外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喊声:“我的儿啊!”崔沔急忙跑出去看,水塘边站了几个慌里慌张的人。原来,刚才一个小孩摸黑从塘边走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

  回到屋里,母亲对崔沔说:“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摸摸的,人家从这里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得掉到水里头了。”崔沔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灯笼。大家很感动,你一家我一家,自愿拿出一点油送来。母亲对他说:“你做了好事,大家都记得的!”崔沔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考上了进士。他念念不忘母亲,经常陪着母亲游玩。一天,他们去馆子吃饭,崔沔拈了菜给老妈吃。他妈咂咂嘴问:“这是啥子菜?”崔沔说,是高笋。他妈说好吃。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就请人在家门前挖塘栽上了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崔沔的官越做越大,始终不忘母亲养育之情。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年清明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高笋。为感念儿女对父母的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高笋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