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立项扶贫帮困有了“私人订制”

02.06.2015  11:02

 

5月28日上午,德阳市中江县东北镇洪沟村,62岁村民刘昌华打开家里的兔舍,给300多只肉兔喂饲料。这个兔舍,是刘昌华主动申请和竞争来的“扶贫项目”。

 

今年初,中江在全县首推扶贫开发项目“竞争立项”机制,要求各村申请项目前,必须全面征求村民意愿,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竞争“入库”。刘昌华在村上征集意愿时表达了想“养兔脱贫”的想法,没想到村上的方案最终通过评审,顺利“入库”。“镇村为我送来了仔兔和饲料,畜牧站的技术员还经常上门指导。

 

如今他家的300多只仔兔长势喜人,预计能获利5000多元。“自己想好方向,大家再扶一把。”刘昌华认为采取先“求己”后“求人”的方式,脱贫将更有效。

 

项目PK入库激发脱贫主动性

 

以前只会向上级‘哭穷’,伸手要资金、要项目。现在如何脱贫,首先必须自己出想法。”经过这次竞争,洪沟村村支部书记肖世喜觉得“村民更主动”了。

 

洪沟村是中江有名的“贫困村”,三面分别与三个乡镇接壤,地理位置较偏僻。据统计,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698元。

 

今年初,得知扶贫开发项目要“竞争立项”,全村人罕见地“坐到一起”,畅谈各自心目中村庄的未来。“我觉得要脱贫,首先要解决‘行’。”“增产促收,要兴修农田水利,有效抗旱防涝。”经过近一个月的座谈和走访,最终村社干部编制了一套“脱贫实施方案”。“针对本村35户贫困户制定了相应的扶贫措施。

 

这套流程,也源自中江县针对扶贫开发项目“竞争立项”专门制定的“硬杠杠”。按照规定,村上申请项目,必须征集意愿、制定方案、核算投资等。中江县再通过评审方案和现场陈述打分,选取综合排名前20名,纳入今年首批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名单。

 

评审方案时,有“三项必须”:首先,村上制定全盘方案,规划内容必须包括贫困户建设、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及村主导产业;其次,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户建项目的不得少于20%,公共基础设施资金不得高于80%;此外,贫困户覆盖率必须100%。

 

今年,瓦店乡栖云村就因为方案未能对全村贫困户“全覆盖”,失去了入选资格。

 

多条腿走路“私人订制”更有效

 

今年的20个入库项目中,民主乡的共同村排名第一。”中江县扶贫移民办主任陈俊告诉记者,按照方案,共同村计划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群众投劳筹资,为村内4户贫困户新建和改建住房。

 

如今,家住“危房”的邓天珍一家正在通过帮扶新建住房,代德甫等三户贫困户随后也将获得危房加固和厨、厕、卫等设施改建帮扶。为支持贫困户生产发展,全村还将发展良种鸡苗散放生态养殖3840只,对全村贫困户全覆盖。

 

如果说过去的扶贫做法是‘大水漫灌’,如今的精准化扶贫是‘精确滴灌’。自己提供整体方案,扶贫因人施策、按需帮扶,精准又有效。”陈俊说。

 

他以中江县东北镇举例:根据摸底,像刘昌华一样的贫困群众有803户,2032人。“每户每人都有台账。”陈俊告诉记者,在台账中每位群众的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生活条件、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扶贫计划落实情况等都一一记录在案。每个帮扶计划都要与本人见面,并得到本人认可,并切实可行。

 

为确保资金来源,中江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针对贫困人口点对点精准扶持。2015年计划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70万元,同时,利用小额信贷和贫困互助资金项目,发放生产性互助资金贷款3910万元,引导和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拓宽增收渠道。村内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将全部采取民建、民管、民受益的民主管理模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管理,提升项目建设效益。(记者朱雪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