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话《立秋》

23.09.2015  11:09
  年年说“立秋”,年年都要精算细查其时辰。   2015“立秋“何月何日?通过万年历日期计算,我们即可清晰知悉;2015年“立秋”为是年8月8日 04:01时,阳历时刻为是年8月8日 04:01:23时;阴历日期为是年六月(小)廿四。   “立秋之日凉风至”。根据中国古典历书文献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此则谓:秋天乃收敛之季节,“立秋”即预示夏天将去,秋天将临。故“立秋”又称之为“交秋”,即寓意此时虽暑气难消,且有“秋老虎”之余威,但其总趋势却是天气逐渐变凉变爽起来。   而值得一提的是,“立秋”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农谚亦曰:“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即立秋日若听雷声,冬季农作物即将歉收;立秋日若天晴气朗,必定可迎风调之雨顺,不仅可无忧农事之旱涝,且可坐等丰收之悦。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据史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而每到此日,历代封建帝王们都要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立秋日亦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之备战季节。   “立秋”之要,还体现在养生古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该典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此即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即应知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律。要想延年益寿,即应顺之循之。   “立秋”之寓,亦跃现于诗人的佳作里。如(唐)白居易常在立秋日惦念远方之友——“故人千万里,新蝉两三声”(《立秋日曲江忆元九》),此其于长安念元稹;“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立秋夕有怀梦得》)此其怀思刘禹锡;“萧飒凉风与衰,谁教同会一时秋”(《立秋日登乐游原》此其叹己年老日衰,友亲渐离,故生惆怅之意。又如(晚唐)令狐楚云《立秋日》:“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再如(宋)刘翰《立秋》:“睡起秋声无觅处,落阶梧叶月明中。”又如(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再如(唐)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由上述可见,“立秋”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是自然气候由热转凉的一个转折点。而在剧作家、艺术家眼里,“立秋”即如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其《秋词》里所叙的“自古逢秋悲寂寥”那样,不仅关联着封建王朝的历史兴衰,而且寓意着的国运衰微。   如当大型历史话剧《立秋》近期首次面向公众激情上演时,当“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的经典台词在舞台上响起时,全场观众即刻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显然,这掌声是为《立秋》的“立秋”而幥。   话剧《立秋》以“立秋”命名,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一则,“立秋”在中国人的风俗中,是个祭祖的日子,这又涉及到了祖宗与后代、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对话,而《立秋》剧情之发展,即与此息息相关。二则,《立秋》通过讲述曾经辉煌一时的丰德票号,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的形势下,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最终由盛而衰的故事,不仅充分展示了富甲天下傲视四海数百年的中国晋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且深刻揭示的“勤奋、敬业、谨慎、诚信”之中国最早商业经营理念,以及生动展示的“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之祖传祖训,在当代的中国,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话剧《立秋》通过其有限的时空,不仅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塑造了晋商三代人的艺术形象,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秋天来了,冬天接踵而至,春天还会远吗”这样意味深长、无限宽广之“立秋”思考空间……
  注:作者翟峰系九三学社中央专委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省作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1990年以来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经济时报》《杂文报》《四川日报》《新疆日报》《河南日报》《湖南日报》《人民代表报》《四川文艺》等报纸的副刊暨《民间文学》《故事会》《散文》《龙门阵》《荒原文学》《大众文艺》《凤凰周刊》等杂志发表杂文、散文、故事、随笔等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