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城且优城” 成都卫星城居民尽享“15分钟服务”

28.09.2014  17:50

    成都市通过实施“立城优城”战略,着力强化城市发展的科技支撑、文化特色和生态本底,全面塑造成都的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通过“北城”改造升级、保留传统民居特色、高标准规划建设卫星城,一系列“立城优城”的举措,“”与“不变”的辩证得宜,所带来的良好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产城融合

    “北改”市民成最大受益者

    去年下半年,《成都市“北改”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北改”片区产业布局规划》揭开面纱,以“组合拳”的形式实现了产业内容和空间布局的有机融合。市民发现,按照两大规划要求,绕城高速以内不再新建批发市场了,且不再保留现货批发市场、物流作业区及制造业,逐步实施外迁。通过不断提升产业品质,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关闭调迁、提升改造和转型发展,切实做强了城北片区的产业支撑。最大的受益者,仍是每一位成都市民。

     不变

    留住“乡愁

    传统民居里过“现代生活

    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有着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进一步得到了改造提升,让每一个生活于此的市民,共享着一份独特的“乡愁”。今年6月,《成都市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技术导则》出台,其核心之一不再局限于一栋房子和一家人,而是一个村落的保护。提升改造要求不改变历史、民族、地方特色的原则,不改变传统民居建筑的原有特征和基本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民居的配套服务设施得到了完善,供电、给排水、通风、交通等问题的解决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卫星城居民尽享“15分钟服务

    “现代卫星城的人口规模标准大于50万,要建设组团式城市群形态,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和产业特征,依托公交枢纽形成大型城市综合体,形成多中心空间形态。”……这是今年年初,市规划局局长张樵在谈及卫星城这一概念时所描述的形态。

    随着今年《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出台,一幅形态适宜、城乡一体的蓝图在眼前展开。按照这一规划,包括公园、教育、医疗、文化等最受市民关注的基础配套,卫星城将比中心城区更加优越。“卫星城如果比中心城的标准更高,就能吸引人口的疏解,吸引产业发展”,张樵解释。

    今后,卫星城的居民,15分钟时间内,就能享受到舒适的公共服务。

    1交通

    进城上班不用担心停车了,转换停车场将不少于300个;

    2绿化

    出门见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米;

    3医疗

    每15万到20万人的区域设置1所综合医院,每5万人至8万人就能共享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健身

    每8万人至15万人就将拥有1处片区级体育设施,单处占地规模为1至2.5公顷。

     链接

    成都年底前 将率先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成都在打造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历时近两年建立了中心城区地下管线基本情况数据库。如今,成都市政府对地下管网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避免了重复开挖,并强化管理效应,创全国城市首例。

    今年下半年,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城镇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并同步配套消防、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排水、标识等设施。而在此前的政府“统管”管网中,成都早已为未来城市架空线下地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按照最新的意见,今年年底前,成都等四个城市,将率先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记者 董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