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异军突起”的成都高新区提供了什么样本价值

19.08.2016  02:02

    日前,《人民日报》以“创业之都的‘高新样板’”为题报道了成都高新区,并用了“异军突起”一词来形容成都高新区在2015年的发展。

    这个词很形象,也很准确。2015年,成都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不仅成为四川首个达到这一成就的工业园区,而且其规模也位居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报道中说,2015年这块面积仅占四川省万分之2.7的区域,贡献了全省百分之4.2的产业增加值,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都奇迹”。

    无独有偶,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最新评价中,成都高新区综合排名历史性进入三甲,紧列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后,这同样是一个令人惊叹和铭记的“奇迹”。

    要知道,这样一个“奇迹”,是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实现的;同时,这样一个奇迹,又发生在成都这样一个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它带来的典型意义和样本价值,就更加可圈可点,更加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1998年8月,当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其担负的使命,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创新人才的聚集区、科技成果的高产区、成果转化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谓使命重大,任务艰巨。

    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达146家,已然星火燎原。然而,不得不说,我国很多高新区与世界性的创新“中心区”相比,在区域创新活力、产业竞争力、辐射带动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它们也面临要素成本增加、优惠政策弱化、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

    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新区需要承担新使命、提供新价值。进而言之,国家高新区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自身也面临创新创业的新趋势、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的国家高新区,正在火热的实践中呈现新阶段的发展特点。比如,西安高新区在利用军民融合以及科研院所资源优势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其“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能上能下”等管理体制和“城市开发+产业发展”联动的运营发展模式也引人注目;上海张江高新区,则提出要站在“地球仪”边上思考创新创业,做全球“少数人才能做的事”,聚焦国家战略最需要的核心技术;深圳高新区在自主创新上走在前列,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超过70%;宁波高新区,宣称要用科技服务撑起创新高地,这里集聚了宁波最完备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和新材料产业链……

    在14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异军突起”的成都高新区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方面,它针对种种现实问题坚决突围与提升,大大增强了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它向着更加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中心不断追求与靠近,最大化地集聚了外部资源,从而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新区在新阶段的样本价值。

    比如,随着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和部分优惠政策弱化或终结,原有的发展动力不再延续,成都高新区坚持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寻找新动力。2015年,成都高新区3000亿元的工业产值中,有八成以上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由于这批新兴产业的推动,使得成都高新区在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较大经济下行压力下取得了10.1%的增长。

    再比如,成都高新区坚持从制度改革和政策设计上,进一步加大对于自主技术创新的激励。2015年成都高新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发布了《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全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体系。

    这正是成都高新区“双创”势头迅猛的源头活水。2015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新增科技创业企业3800余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孵化超过1000个。截至今年6月底,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5122户,同比增长88%,新增注册资本844.4亿元,同比增长149.2%。

    成都高新区更重要的样本价值,是开放的价值,是国际化的价值,即汇聚全球创新创业的要素和资源,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如将菁蓉国际广场打造为中韩创新创业园,已经引进22家国内知名新型孵化器;另外还有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新川创新科技园、天府国际生物城等跨国项目园区正在积极打造;“世界双创试验田”、“国际智造谷”、“国际创客天堂”、“国际现代新城”等等具有国际范的名片,正在成都高新区成为现实。

    所有的“异军突起”都是有理由的。内生动力增强,吸引更多的全球化资源;借助外部资源,又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这大概就是成都高新区“异军突起”的理由。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