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科研项目突破关键技术,顺利通过科技成果评审

08.11.2022  17:48

日前,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我校参与完成项目——“放射性核素高效封存与安全处置技术及应用”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所作的综合评价汇报,审阅了项目组提交的科技报告及成果支撑材料,查看了演示,经质询和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技术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在放射性核素的工艺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由西南科技大学、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长晏科技有限公司四家单位共同完成,我校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和材料与化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承担了玻璃陶瓷固化、改性回填材料研制等工作。

近十年来,学校联合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等单位,围绕放射性核素的高效封存与安全处理处置问题,攻坚克难,突破了玻璃陶瓷固化技术、地质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的改性和工艺放大技术,实现了核级萃淋树脂的自主化和工业化量产,实现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方法从“”到“”的突破。受评审成果源自我校十三五期间承担的6项国家级计划和3项省部级计划项目,相关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20件,发表学术论文268篇。成果产品已在核工业某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所、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广泛取得应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春和,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总设计师王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郑钧正,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张丰收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开发了一种固化放射性核素的钡硼硅酸盐玻璃陶瓷工艺技术,提高了对锕系核素的包容量,缩短了固化烧结周期;开发出了集高吸附容量和低胶体形成能力的改性吸附材料,提高了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效率和吸附速率,实现了核级萃淋树脂的工业化量产,为我国核工业放射性废液的减容降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了包括特征、事件、过程清单及景象筛选方法、近场源项释放-远场核素迁移-生物圈核素转移等模式和程序的高放废物处置库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对处置库的运行、关闭及关闭后的安全行为进行了系统评估,为我国地质处置场址筛选、工程设计与安全评价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发展途径。该项目产、学、研、用一体化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地质处置库的场址选择、处置库安全评估、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提供有力支撑。项目技术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在放射性核素的固化工艺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放射性核素高效封存与安全处置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王丽明  编辑)(科技创新与基地建设处  供稿)

相关链接:

http://scitech.people.com.cn.sevu.nl/n1/c41163-316158.html?1667618264=%E6%88%91%E5%9B%BD%E6%94%BE%E5%B0%84%E6%80%A7%E6%A0%B8%E7%B4%A0%E9%AB%98%E6%95%88%E5%B0%81%E5%AD%98%E4%B8%8E%E5%AE%89%E5%85%A8%E5%A4%84%E7%BD%AE%E6%8A%80%E6%9C%AF%E5%8F%8A%E5%BA%94%E7%94%A8%E5%8F%96%E5%BE%97%E7%AA%81%E7%A0%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