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灾难走向希望

29.01.2014  07:47
1 月6 日下午,宝兴中学的高中生期末考试后高兴地回家。 2013 年4 月20 日,芦山地震突发,雅安市雨城区、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等县(区)教育系统严重受灾; 4 月24 日,芦山中学、天全中学近2000名高三师生在成都异地复课; 4 月27 日,雅安灾区各学校开始在帐篷、板房里为学生流动复课; 5 月6 日,雅安灾区所有中小学实现全面复学复课; 9 月1 日,灾区学校全部完成维修加固,师生们重新搬进安全的校舍上课; 2014 年1 月13 日,灾区师生顺利完成期末考试; …… …… 过去270 多天的日子里,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的师生们度过了一段恐惧、慌乱、镇定、迷茫、感恩、奋进的难忘经历。 1 月7 日,芦山县国张中学的学生在板房教室里上课。 岁末年初,笔者再次走进芦山地震重灾区芦山县、宝兴县,走访学校、回访师生,感悟他们半年多来的困顿与希望。 师生在,学校就在 1 月6 日,周一,冬日的宝兴县城寒风凛冽,宝兴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却是一派热气腾腾景象。孩子们跳橡皮筋、赛跑,甚至在地上打滚儿,此起彼伏的笑声,让人的心瞬间温暖起来。 “教学基本恢复正常了。”在经过维修加固的教学楼间,宝兴县实验小学校长李学军边走边边介绍地震给校舍造成的破坏。 地震中,宝兴县实验小学教学楼主体结构未受损,但墙面许多地方脱落、开裂,学校后山存在泥石流和滑坡地质风险,复课面临着极大困难。 2013 年5 月6 日,学校800 多名师生迁至县城一个叫“两河口”的地方搭建板房教室复课。“那是最难熬的日子,对灾难的恐惧、对家人的担心和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老师们承受着很多的心理压力。”让李学军感动的是,尽管很多老师家里房屋受损、亲人受伤,但每个人都坚守在岗位上。 经过一个暑假,宝兴县实验小学两栋教学楼维修加固后已重新使用,另一栋未达抗震级别的教学楼也已按照规划,正拆除重建。“到时,校舍会变得更漂亮,学校也会走上一条特色内涵发展道路。”李学军对重建后的学校信心满满。 和其他学校已经搬进修葺一新的教学楼不同,芦山县国张中学师生仍在板房学校复课。国张中学教学楼震后成为C级危房,政府决定斥资8500万元异地新建该校。 紧邻芦山中学,15 亩地,100 余间板房,就是国张中学现在复学复课的全部。考虑到学生活动场地有限,芦山中学还将一个篮球场“支援”给国张中学使用。 尽管条件简陋,板房中的国张中学却处处彰显着温暖的感动。教室、宿舍门口摆放着绿色的植物;窗棂上垂下学生折叠的纸鹤,随风摇曳;教室后墙贴满励志的话语;宿舍鞋子、毛巾等放置得井井有条…… “师生在,学校就在;学校在,就得有学校的样子。”国张中学校长陈德容说,新校舍将在2015 年秋季才能投入使用,板房将成为这两年学校的常态。 “即使是过渡时期,我们也不敷衍对待,我希望师生能在一个温馨的环境里度过这两年,用阳光驱散地震的阴霾。”在陈德蓉的主持下,板房校舍区分开了生活区、工作区,还搭建了洗衣房、浴室,每间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电扇,“教学设施比震前还好了许多”。 大灾中成长的孩子 对宝兴县实验小学二年级2 班的安安(化名)来说,“4·20”芦山地震是残忍的。他的父亲不幸遇难,这让原本就是单亲的安安成为孤儿。 “我没想到,震后复课第一天,安安就来上学了。”说起安安的境遇,班主任余敏眼闪泪花。孩子的坚强令她动容。 一学期下来,余敏从安安身上看到了一个8 岁孩子的成长。“他原来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现在却变得非常懂事,这学期还当选了班里的劳动委员。” 而地震也给其他孩子带来深刻影响。“最大的变化是学会了谦让。”余敏介绍,班里有个孩子过生日,带蛋糕到学校和同学分享,当她准备切蛋糕时,忽然看到很多同学都举起手来,她还以为是大家都想多分一块。询问才知道大家都想把蛋糕最中间的卡通娃娃分给安安吃。 “老师真的很伟大。”宝兴县灵关镇中学初二(5)班涂庆梅说道,地震后,老师们冒着余震给大家上课,天天在学校陪伴他们,却无暇照顾家人,让她非常感动。 “地震让我看到父母为家庭的付出,社会各界对灾区人民的关心,我只有好好学习,等到将来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有能力去帮助他们。”涂庆梅说。 不过学生并不尽如这样积极。大灾过后,灵关镇中学校长廖书明就感受到了这样的困惑。“连续经历两次大地震,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此前对孩子教育寄予厚望的家长,可能就把教育摆在了次要位置。”他说,家长心态的变化也影响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也很难办。不管吧,消极情绪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学生;管吧,家长又不配合,甚至造成学生反感。”不过在学校老师的耐心讲解下,部分家长、学生逐渐转变了观念,重新升腾起学习的愿望,“总体来说,‘积极’的学生比‘消极’的多”。 做一个更好的老师 1月7日,芦山县城飘起了小雨。 尽管距离地震已经大半年,走进芦山中学操场,仍能看见了因地震塌陷的塑胶操场和两排还未拆除的安置板房。 走到板房前,才发现每块门上都写有名字,原来这些最初用来安置灾民的板房,现在成为芦山中学老师们的临时住所。 “家中房子在地震中受损,没地方住,全家都搬到学校板房里来了。”芦山中学政教处主任周维奇给记者推开了一间写有他名字的板房,房间里简陋的布局出现在眼前。 不足十平米的空间,摆了一张上下铺的钢架床和一张单人床。屋里还有一个简易的办公桌,几把椅子,几个水盆。单人床上摆的一只玩具熊,地上塑料瓶里插着的几枝凌寒怒放的腊梅却让人倍感温暖,“玩具熊是我女儿的玩伴,腊梅也是她摘来的。”周维奇说。 芦山中学几乎每个老师的房屋都因受灾不能居住,学校把板房和周转房拿出来帮助解决居住困难。地震当天抛下住院的父亲第一时间赶回学校的洋从军,一家6 口搬进了一间20 平米的周转房,同事们体谅他家人口众多,就改建了一间公共厕所给他女儿住。“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老师却无怨无悔,认真负责地做好手头的工作。”芦山中学校长杨元明介绍。 地处震中的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同样为老师们的敬业感动。“很多老师家里都受了灾,没有住所,只能到学校空余的学生宿舍居住。”他说,老师们工作压力大,却很少抱怨,家在县城的老师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床赶车,从未有人迟到。 “要做一个更好的老师!”宝兴县灵关镇中学教师罗明建,在学校除了担任地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外,还负责学校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一场大地震,让他对工作的态度、人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改变,“人活着就很好,但比活着更重要的是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倪秀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