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空气成呼吸的痛 成都重度污染措施为何不见好

06.12.2013  14:44

  ——采取了应急措施,为何污染还在继续

  目前,重污染天气相继侵袭省内不少城市,3日我省出现城市空气区域性连片污染,自贡、德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江油、峨眉山等10市空气轻微污染,泸州空气轻度污染;成都空气重度污染。

  很多地方启动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但从目前情况看,预案并不是灵丹妙药。尽管启动了预案,很多地方的污染仍在继续。雾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案执行情况如何?预案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污染?为何执行了预案但效果不明显?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编者

  成都连续4天重度污染采取措施为何不见好?

  □本报记者唐泽文

  12月5日上午10时,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数据显示,除灵岩山清洁对照点外,成都市7个国控监测点位均为重度污染,AQI(空气质量指数)在256-298之间。

  成都这次空气污染的拐点出现在11月19日,下午突然出现的一片昏黄让整个成都市区看起来像一幅陈旧的老照片。当天,成都启动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污染处置工作三级预案。直至12月5日,污染状况并未见明显好转,而预案已提升至二级。

  污染成因是什么?气象条件是关键

  “进入秋冬季节,最怕的就是出现大雾,一有雾,空气肯定出问题。”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11月中旬,四川省气象部门就发布了黄色预警,随后,包括成都在内的多个城市出现了较大的雾霾天气,11月19日下午突然出现的昏黄状况,就是由于雾中的水滴、颗粒物对阳光低空散射和遮挡造成,成都两个监测点位出现了严重污染。“之所以会这么严重,不得不提‘逆温层’。”该负责人表示,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被称为逆温层。“大雾天气与逆温层常常同时出现。

  逆温层就像是一床“棉被”盖在了成都上方,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烟尘以及各种有害气体,都被笼罩其中。12月2日,成都市气象部门还监测到了双层“棉被”,近地层出现500米厚的逆温层,中低空地区出现1000米厚的逆温层。

  另外,大雾天气产生时,空气中的细颗粒物也会因为吸附效应,吸收雾中的水蒸气,达到吸湿增大的效果。再加上近期的静风情况,使得污染物在水平、垂直方向都无法扩散,污染物不断累积,便造成了空气质量的下降。

  该负责人介绍,“就目前天气情况来看,污染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为何效果不见好?措施只能降低污染物增量

  这种天气为何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只能抑制污染变得更严重。”该负责人介绍,目前所采取的各类措施,不管是工厂减排、工地停止施工还是运渣车限行,都只是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但是已排放出去的污染物,没有办法把它们抓回来。要使已被污染的空气质量好转,需要良好的扩散气象条件才能达到。

  想要人为改变气象条件,目前只有“人工洗天”这一种方式。但“人工洗天”又必须具备积雨云路过成都上空的前提。“而这几天的晴好天气,连云都很少,更不要说积雨云了。”该负责人说。

  目前,成都市采取的措施为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污染处置工作二级预案和8项强力措施,就是按照前不久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中的橙色预警在执行。

  “新方案虽然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希望通过这次治理契机进行一次演练。”该负责人表示,从预案实施效果上来看,已达到了抑制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的目的。“我们也在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不可能把所有工厂都关了,也不能只顾发展无视空气质量,在这中间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是我们现在的摸索方向。